既然实际的写作活动有真实读者,教学情境中的作文练习,也就应有假想的读者,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练习才能与未来的应用相沟通。
学生“不意识到假想的读者,往往不去辨别各种体裁,只马马虎虎写下去。等到实际应用,自然便不合式”。(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见《国文教学》,149页,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而且,“只知道一种假想的读者,而不知道此外的种种,还是不能有辨别力。”(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见《国文教学》,149~150页,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
在训练中明确规定假想的读者,其直接功用是为了提高对各种文体特点的辨析力以及形成文体形式感,而写作主体的文体形式感的优劣,则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写作质量的优劣。
要提高学生对文章体裁特点的辨别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文体形式感,朱自清也还是主张要以报纸上的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因为报纸上登载着各方面的文件,对象或宽或窄各有不同,口气和体裁也不一样,学生常常比较着看便容易见出读者和文字的关系是很大的,他们写作是变渐渐会留心他们的假想的读者。”(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见《国文教学》,150页,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
本文选自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