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帐对我来说,除了基本的计划和记录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思考。
书写的过程,可以把思考显示化,清晰看到自己怎么做事,怎么思考,然后去改进。
我的手帐里有一本A7的活页本,主要是记录自己的奇思妙想,收集的点。
除此之后,我还有一本笔记本从没露过面。它主要辅助我思考,帮助我理清思路。
今天就来隆重地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本笔记本-A5大小的定页本,从开始在深圳工作以来,这是第五本了。
封皮是朋友送我的ameame家,配色好看,皮质柔软,我自己配上了kaze家的定页内芯,有韧性,用钢笔很顺滑。
为什么是定页呢?其实一开始考虑到活页分类整理会比较方便,后来实践后,发现纸质本不方便查找,而且活页环太硌手,用着很不爽,后来就采用了不硌手的定页本和印象笔记的组合,方便我翻阅,也方便我查找。
它两如何结合使用的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内容有点多,先放上文章的思维导图。
一、手帐本
纸笔是辅助思考的,最后的存档不会放在这里。
我以时间排序,不分类,写上日期和标题,再写内容。
二、印象笔记
简单介绍印象笔记,它是一款具有强大检索功能的存储工具。把常用的资料存档在上面,要用的时候立刻就能找得到。
团队协作的时候,还能共享。
一年前,找资料要问好几个人都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资料分布在不同人的电脑里。
一年后,大家想找什么都会先去印象笔记搜索,方便高效不求人。
三、手帐+印象=完美
1、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我分为3种,框架、观点和素材。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0510/d82d9cb8b3d69ff9.png)
①框架:例如《项目管理》
这类书,我会先看一遍目录,大致了解作者的框架后,按照这个框架记笔记,一边看一遍添加书上对我有用的内容。
书看完后,框架也基本成型里,这时候结合自己的思考,用思维导图工具xmind画出我自己的框架,在印象笔记里保存,以后看到同类的书籍的时候,直接在这个思维导图上更新,看过的书都经过内化成为自己的体系了。
目前我会定期更新的框架,除了工作上想精进的领域-项目管理外。
常驻的有手帐的时间和知识管理体系,大概一个月会更新一次。
②观点:适合摘抄类的书籍,如纪实类书籍《北方的空地》
这类书不会有很多的框架,适合摘抄作者新颖的观点,或是优美的语句。
这部分的笔记,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听了很多道理,然后忘记;还有培养语感,多读多记,试着写下一些也值得别人摘抄的句子。
纸质本的书籍,在上面划线,电子书直接标注,找个晴天,慢慢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候就翻看。
当这类摘抄笔记记得差不多了,就可以集中打到印象笔记上,按照不同的内容去分类。我现在的摘抄大致会分为这几类:
③素材:案例,理论等辅助写作的素材。
观察了自己写的文章,很多是以自己为例的经验谈,比较贴近生活,但内容缺少理论或者是案例的支持,不能很好的说服别人。
所以今年在印象笔记设置了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素材,用理论和事例来写有凭有据的文章。
这部分是新开始,等比较熟练后再来和大家分享素材的整理方法。
2、工作笔记
①会议记录
很多会议无主题,领导喋喋不休,或者是开完后没有推行,这种会议是在浪费生命。
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欢开会,但其实高效的会议是很好玩的事情。
大家聚在一起来讨论工作,能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这是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
印象笔记可以让会议变得高效起来。把大象塞进冰箱分三步,高效的会议也分三步:
在印象笔记里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写上日期及主题。在文档里写下, 会议目标,会议主题,打印出文件,分发给与会者。
开会的时候,在纸上记录会议结果和行动清单;
会议结束后,整理好会议结果和接下来的行动清单,记录在印象笔记里,共享给相关的同事,让大家知晓接下来的安排。
ps:如果会议内容很重要,还可以直接在印象笔记里录音。
千万别小看开会这件事,它是记录项目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工作总结
总结后的经验才是属于自己的财富。
工作上要负责的事情,如果步骤复杂,例如统筹新课的时候,我会建立一个印象笔记文档,记录自己在工作中做了什么,工作结束后,整理成自己的标准化操作指南(SOP)。
举个我准备出国旅行的例子。
每次旅行准备的步骤都差不多,当你很努力计划一次行程,如果你不记下来是怎么规划的,那么下次旅行你又要重新摸索一遍。
好比我经常忘记,签证是怎么办理的,机票该什么时候订。这个流程给我减少了很多麻烦。
我准备西班牙徒步时,直接复制了之前越南旅行的流程笔记,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做准备。
还可以把要用到的文件直接放在笔记里,一条笔记走天下。
途中如果有更好的想法,就对这个流程进行更新迭代。话说我旅行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是工作上很多负责过的课程,都已经更新迭代好多遍,每一次都有新收获。
就算是做着最简单的工作,因为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所以也做得很开心。
今天更文有些赶,因为我头很疼,如果大家有看不懂的可以留言跟我说,我下次说得详细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