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説人和人的差距,就等于在説:人和對于理性缺乏关注的動物的差距。
因為一個理性的人,和另一個理性的人,二者在我看來几乎是没有差距的。但是,一個理性的人,和對理性缺乏关注的動物,是有差距的。
所以説,能否时刻保持作為一個理性的人的自觉,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最大差距了。”----李宗奇
道理是這樣的。這種作為一個理性的人类的自觉,會随着外界的环境,与自身情绪的起伏、變化而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迹象。這種‘衰退’如果表现、流露在語言和行動上......
這就是:情绪化的体现了。那是野蛮,和毫無秩序的動物的行径了。
道理是這樣的。而,譲人,不至于‘變為’動物的,除了自身所原本具备,和後天循得的:‘理性’之外,譲人不至于‘變’為:動物,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人。
他人,使我们不至于變為:動物。而他人,也能使我們變為:真正的‘動物’。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礼记·中庸》説:“故,君子慎其獨也。”(出自,《礼記·中庸》)因為,在你远离他人的時候......
人在獨处中,才见:真正的品格。
道理是這樣的。人类大多属于“社會化”的動物。社會化,与‘丛林化’、‘草原化’以及‘深山化’(所谓的“深山化”)......的最大之区别......
就在于:社會有‘文明’,有理性。
而丛林,草原,以及深山里的動物們,则很難,很難有‘文明’,有理性了。
那是很難的。所以説,区别人类社會文明,或者野蛮的標準,實際上,就是区分人与對理性缺乏关注的動物的標準。
道理是一樣的。動物世界,如果出现了‘文明’,出现了‘理性’,那該物種就是:“人类”。
同理,人类世界,人类社會如果出现了过分的情绪化,与不守规则......不守规矩,那這类人,這個社會,就是:動物,就是:丛林、草原,以及深山......
這(既:过分的情绪化,与不守规则、不守规矩......)是在丛林、深山、以及草原上生活的動物們,不能称為“人类”的最主要原因......
狗,想咬誰,就咬誰;狗,想對誰吠,就對誰吠。所以,你不能称一只狗,為:人。
人类建立:社會,是因為:人,要和其他人在一起......人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所以人才建立了:社會。
道理是這樣的。因為大部分人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所以,這才导致了:
人會變的:更好,以及説是:更像‘人’。因為大部分人,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所以説,這才导致了:人會變的更‘坏’,以及説是:更不像‘人’了。
而,人,如果不需要跟其他人在一起,或者没跟其他人在一起的話......
那其實“好坏”、“善恶”都跟他無关。
道理是這樣的。而,以我個人的角度,從我個人的立场上而言......
人能變的更好,更文明,更善良,更光明,而非變成“動物”......最大的、其實也是最根本的、最终极的原因,是因為:你见到了‘其他人’,且,你生在了有‘文明’的地方。
這(既:你生在了有‘文明’的地方......并见到了‘其他人’......)是你變的‘更好’、更‘善’的最本质、同時也是最终极的原因了。
既:因為你生在了‘人类社會’里。道理是這樣的。
你生活在‘人类社會’里,能接触到人类的‘文明’......故此,你能够通過從和‘其他人’相处、接触、以及生活、学习的過程中:领悟到自己首先,是一個“人”(既:人类)。
并且,還能够從与‘他人’相处、学习、沟通,和生活的過程當中,觀察、和意識到自己身上存有的‘問題’,不足、或突兀......
并能通過某种方式,学、或觀察、独立思考......等方式‘改變’自身現有的、以及现存的問題、不足,或突兀......使自身的思想、性格,以及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等等變的更加工整与方正(既:我個人的角度、与立场,是‘變’的更加工整、与方正的‘意識形态’)。
這樣的人,就叫:好‘学’的人了。而,学习能力,是人能够突破自己,從而凌驾于目前已知的一切之動物之上的:最本质原因了。
因為人,有:学习、和改善自己认知的能力。
道理是這樣的。《論語·雍也6.3》记载:“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学?’孔子對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過......’”(出自,《論語·雍也6.3》)。
這(既:《論語·雍也6.3》)是《論語》這部書中:比較重要的一節。
因為,他(既:《論語·雍也6.3》)直接阐明了:儒门、儒家思想里,對于‘学’、以及好‘学’的定義。儒门、孔子儒家这一‘学派’的主要‘功课’......
實際,就是:‘学’。培养弟子們的:‘学习’、与‘獨立认知’的能力,是孔子、孔门當中的:叫‘最重要的一件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論語·為政2.1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論語·述而7.8》)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出自《論語·為政2.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對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出自《論語·公冶长5.9》)可见,孔子,是相當重视学、思結合,且相當重视:培养其弟子們的‘学习能力’、与獨立认知能力的。
道理是這樣的。但,‘学’、‘认知’到什麼水平算‘好’,算及格......
這就是《論語·雍也6.3》所强调的了。既:“不迁怒,不贰過”(“不迁怒,不贰過”,出自于《論語·雍也6.3》),六字而已。道理是這樣的。
“不迁怒”,就是無論遇到‘何種境况’、何種境地,何種骚扰,与污蔑......等等。
無論遇到何種何樣的情况,都能時刻保持作為一個‘人’的‘自觉’,以礼(既:理)相待,“犯而不校”(出自《論語·泰伯8.5》)。
這就叫:“不迁怒”(“不迁怒”,出自《論語·雍也6.3》)了。而,“不迁怒”(出自《論語·雍也6.3》)的“犯而不校”(“犯而不校”,出自于《論語·泰伯8.5》)也是人类認知到‘理性’以後的,将‘意識’停留在‘理性’之上後的:最终阶段了。
既:有‘愛’。内心充满‘愛’的人,會时刻保持一個身為‘人’的自觉,從而不會情绪化的“迁怒”于他人......
道理是這樣的。而,“不贰過”(“不贰過”,出自《論語·雍也6.3》)是因為:你在‘人类社會’中学习,觀察,以及独立認知之後......‘改變’了你自身原有的問題、不足,或者突兀......從而‘更新’了自己的想法、见解,与思想、认识之後,所导致的了。
1.
既:造就了“不贰過”(出自,同上)的‘現象’。二者(既:不迁怒、不贰過,出自《論語·雍也6.3》)都是通過:学,与认知相結合......而造成的了。道理是這樣的。
‘知’,就是:理性。所谓‘认知’,就是在:循找‘理性’的路上......深化‘认知’,就為:深化對于‘理性’的理解......
2.
认知理性有:‘法’,‘法’是:天赋+愛好(的結合)。天赋,是你誠實面對自己之後的:你的‘興趣’发展到最大化以後的代名词。
愛好,是你為你的天赋,所选择的‘工具’(既:知识)与:方向。你愛用什麼工具,你最後就會‘變’成什麼“工具”的樣子。
3.
這(既:你最终‘變’成的你‘愛’用的‘工具’的樣子......)就是:致‘知’(既:致‘理性’)了。
道理是這樣的。而,對‘知’(既:理性)的关注程度,与是否‘致知’,就是人与動物之間最本质的差距了。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九月初九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