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视剧散文《人生感悟ABC》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爱看偶像剧的原因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爱看偶像剧的原因

作者: 晓东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9-24 19:25 被阅读18次

    不知道圣诞节是从什么时候被过成了情人节,各种宫廷剧、历史剧、家庭剧、商战片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清一色地被拍成了偶像剧。如果要说什么样的剧不会过时,从当下的市场来看,偶像剧肯定是最好的选择——2015年上半年诞生出11部网络点击率过50亿的作品,多数是以年轻人为受众的IP改编的偶像剧。制片方找来两女一男或者两男一女,加入点爱恨情仇,就敢打上“年度巨制”的字样。

    封建历史中,腐蚀人性的政治角逐里,君王各个不爱江山爱美人。在多数剧里,几个君王同时爱一个美人。30年代风云变幻的十里洋场上,各路英雄面庞迥异性格缤纷,唯一相同的是都一瞬间在女主面前学会了“壁咚”。

    其实,两女一男或者两男一女这样的模式从偶像剧存在那天就已经开始。当年日本一部《东京爱情故事》,再到韩国的春夏秋冬系列,直至台湾的偶像启蒙剧《流星花园》都采用三角模式。其实,三角恋情从来不是什么问题。20年前,姜文导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马小军的视角出发,也是用“余北蓓—马小军——米兰“这个模式组合吟游诗人般地展示了一代人的青春荷尔蒙悸动。真正令人反感的是现今的偶像剧给剧中女性低自尊的标配,还有对爱情战利品化的呈现。在女性为绝大多数观众时,这一切无疑是对她们的嘲讽和轻蔑。

    要讨论当今的偶像剧,以下的几个问题是绕不开的。

    偶像剧为什么受欢迎?

    从根本上说,偶像剧其实是一种自我投射的心理体验。法国精神医生拉康(Lacan)曾经指出,婴儿是没有自我的概念的。婴儿在想象中跟整个世界合为一体。直到我们成长到6-18个月时——也就是拉康所提出的镜像阶段——那时的我们才能够从镜子中通过各种面部表情和动作把自己认出来,这就是婴儿和镜像的同一。拉康称其为“一次同化”。

    戴锦华教授在她的《电影理论与批判》中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谈到了电影观众和电影影像之间的关系: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会对银幕中的形象产生一种认同,也就是把自己带入电影角色之中,然后再由摄像机作为我们的眼睛带着我们走进电影。

    在这个基础上,电影作为一种途径,使我们内心未满足的欲望得到了宣泄。也就是陆扬所说的“人通过发现世界中某一可以认同的客体,来支撑一个虛幻的统一的自我感。”我们在看电影或者看电视的过程中脱离了这个支配我们的世界,从而进入了想象的乐园,想象的内容就是那些未被满足的欲望。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人都爱灰姑娘“的问题。人们爱的其实并不是灰姑娘,而是在自我代入中那个受了折磨有仙女拯救、落下了水晶鞋被王子找到的自己。

    时下的偶像剧是如何利用女性吹粉红色的梦幻泡泡的?

    这些电视剧里的女主角,有歇斯底里的、苦大仇深的、患上“中二“病的的,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种各样,她们的共同性就是都会在犯傻之后被男主角莫名其妙地爱上——而这种几次犯傻后得来的爱情是不可理喻的。这些剧里,编剧们没有呈现出女性对爱情的特有期待,那种绵长的细如丝韧如石的幻梦。充斥在眼里的只是神似傻姑赛过疯子的女性形象——而这就是可以让男性死心塌地的人吗——嘟嘴就是可爱,嗔怒就是撒娇,时不时就来一句“我最讨厌你了”,编剧们打造的女人十分整齐划一。但是这样的一众女主到底哪里值得被爱?她们没有对男人理性的批判精神,似乎也没有一点点自我意识。

    那么,那些偶像剧里的犯傻女主收获爱情只能归因于两个字:运气。再没有什么比这两个字更适合的了——这大概是这些偶像剧教会我们的唯一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只看到奶茶妹妹22岁嫁了刘东强成为亿万级商城老板娘;昆凌22岁嫁了周杰伦成了天王嫂,却看不到无数姑娘们步履维艰试图去把握自己命运的22岁。于是,这个社会开始拥赞那些25岁加入豪门,30岁前生娃的女性人生赢家。而那些在北上广一步一脚印拼着、努力把握着自己对命运定力的姑娘呢?似乎没有人给予她们太多的称赞。因为人们早已习惯羡慕“天生好命的猪”,而不是“东奔西走的狗”。但是要知道,在一个姑娘的生活里,不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单单靠运气是铁定不够的。

    除了被爱理由的缺乏,男女主角的相处过程也是妥妥的弱化女性。女主傻白甜的设定简直是反人类。“女主失业后男主给安排工作”、“女主被调戏后男主出手相救”这些情节,永远是在削弱女性的情况下强调偶像爱情剧中畸形的男女力量对比,从而带来快感。没有一部剧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可能在暗处射冷箭;也没有一个主角教会我们要怎样和生活掰腕。那些原本可以成为告诉女性怎样走出困境、面对挫折的机会都成了洒狗血的桥段。

    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这些偶像剧的统一指向:女性的魅力始终等待着男性的承认。任何的事业成功人格独立都及不上男人的一个秋波。要不然怎么会有胖姑娘一定要减肥才能得到爱情,牙套妹一定要取掉牙套才能受到青睐,女主失恋了一定要和男主相爱才能走出阴影这些情节?这些偶像剧为了让女主得到爱情,牺牲掉了她们的自由。而这种个体自由的丧失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形而上的自由是一种个人抱负的体现,女性丢掉了自由,也就丢掉了确定自身是主体的意图。这就是为什么在迷失、自我怀疑、异化后,好多女性低自尊,不能承受孤立无援的处境。

    由时下的偶像剧想到的

    在中国,女性的定义从而都不是从其本身出发的。伊朗的纳蒂亚(Nadia)教授曾经在她的著作里提到:她们面临的是实质暴力,社会资源暴力以及文化的暴力。当一个女人没有经济能力时,她是被物化的对象(中国有裹小脚,外国有束胸衣);当她有了经济实力时,她又被视为这个社会里跟男性争资源的人——她们的不懈努力反而招怪。

    从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剩女”一词风靡网络,到街边举着牌子替孩子招亲的父母。这一切无一不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因为在人们的眼中,女人的价值在于家庭;没有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于是,女性们总是免不了被和家庭捆绑在一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婚姻失败是一生的失败”这些话就是这么来的。

    图为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此外,哪里有那么多的偶像式大团圆结局呢?对于女性而言,真正的大团圆结局可能是像电影里说的这样:

    “有时候,我们太专注于寻找完美的结局。我们没有学会辨认他人的信号,没有学会分辨谁是真心的而谁不是,没有学会分辨谁会留下而谁会离去。也许,完美的结局没有给你一个完美的男孩。也许只是你,一个人,收拾好心情重新上路,重新开始,去迎接未来更好的事物。也许,那个完美的结局就是,放下一切,向前看。”

    年初,“一星两剧”政策出台,虽然播出的电视台数量受限,网络平台则成为宠儿。以年轻人为受众的偶像剧仍然是博眼球的重头戏。在现在的中国,宫廷剧、历史剧已经都是偶像剧下面的子产业链了,所以拍偶像剧时才理应更加慎重。我们拍出什么样的偶像剧,决定了下一代被什么样的片子喂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代的爱情理念。

    请多多告诉那些姑娘们:她们一个人在困境里可以很坚强;她们对爱情有选择的权利;她们对自己的身体有完全的自主决定能力;结婚或者不结婚都只是一种选择而已;她们的尊严和男孩子的尊严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胖胖的也可以很美丽,皮肤不白也照样很有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就是我为什么不爱看偶像剧的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jh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