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追求课堂的热闹。
例如,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都小手如林,抢着回答。老师还不尽兴,干脆进行抢答。结果,不少学生唯恐错失机会,一跺脚,“咕咚”地一声站起来。很多人同时抢着站,地板被震得乱颤,那场面简直地动山摇。
这课上得热闹!
学生这么积极,参与度这么高,这课似乎上得好极了。
然而,事实上未必如此。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得看这种热闹的实质,是不是源于学生的深度思考?还是仅仅形式化的表面热闹?
先看让学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是单纯复述课文,比如,找每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诸如记叙文的六要素。书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随便瞟一眼就找到,根本不用任何思考。回答问题不过是比着书直接念答案,一点儿也不用动脑筋,思维没有丝毫变化。这样的抢答就好像在进行商品竞拍。没有思维这根主线,这样的热闹只属于菜市场。
说实话,我个人认为,这还不如老老实实划重点,然后,让学生往死里背。当然,这样做很不对,但与通过念课文抢答相比,起码不用浪费时间,也少些无谓的兴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热闹?
1.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公开课需要热闹,这已经是一种共识,或者是潜规则。但是,对热闹本身存在诸多误解,认为只要学生争先恐后,就是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
其实,如果没有思维的深度参与,再怎么争先恐后,都是一种虚假的主体,即佐藤学所说的“主体性神话”,只是外边包裹了一层炫目的肥皂泡。
2.学生如此配合,也值得思考。
原因多数源于外部的奖惩,例如,班级的考评,多数进行小组合作,给各组进行量化考核。回答问题犹如买彩票,中奖率越高,分数就高。如此以来,外部奖惩就成为回答问题的唯一目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异化,完全违背了教学活动的初衷。况且,靠外力推动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因为,真正的纪律源于内心的自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一切外力都不是根本动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热闹?
真正的热闹可以是争先恐后的回答,但多数源于热烈的辩论。学生想回答问题不是因为外力,不是为了给小组或个人加分,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而是因为真的有话要说,有观点要表达。
尤其是,所回答的问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思考,得出的答案也不一定正确,更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课堂上只有真正的争论,才会有不同的声音。毕竟,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首交响曲,而绝不是一种乐器的鼓噪(照本宣科,或者复述课文)。
另外,一个人回答问题时,其他人都应该在紧张思考,凝神静气地聆听,听他人在说什么?说的对吗?哪些需要纠正?哪些需要补充?……总之,大脑一直在运转,思维一直在判断。
更多时候,真正的热闹恰恰表现为“寂静的热闹”,也即苏氏“灵敏的寂静”。
孩子们仔细地倾听着你的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放低声音,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时的语调对他们说话,(而且这种调子很快会引起学生的疲劳),多用平常交谈的语调。经验证明,课堂上过分追求激动,学生们很容易过度兴奋,如喧哗,手舞足蹈等等。
真正的热闹,是学生时时在思考。
老师应关注的是,学生在思考时,他的头脑里正发生着什么?要让课堂变成一种对事实和现象的探索活动。不是复述,而是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我意识深处找到共性的规律,并把它当成理解未知的工具。
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有所保留,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自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的相互关系现象。让学生的思考活动变成一种克服困难的探索,使他们能够独立的依据自己的努力,对教材对世界做出详细的解释,在具体事件和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都进行分析、推理、验证,这样解决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一种诱人的、饶有兴味的思考活动。
当然,这种思考没有多少形式上的热闹,要提出不同假说,提供大量事实证据,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让学生找到那些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藏着因果关系的规律,思考每种现象的实质,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发现它们的共性和规律,并能概括大量史实,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但这些看起来一点儿也不热闹,却真正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具体怎么做,也需要老师的引导。
最简单的做法是,不复述,不死记硬背,不以记忆为唯一目的,遇事多问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好多问题。为了解决困惑,就得查资料,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如此“走心”的结论,比摇头晃脑地背诵,不知要强多少倍。
下图,是九三班赵旭同学自行整理的资料。
时间尺,还贴在书里。下图,是九二班孩子们完全自发的讨论。
你们在讨论什么? 对不起!我拍照打扰了你们放学了,九一班一个孩子跑办公室来问我……
九一班孩子当然,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
例如,今晚就有十来个同学提出不少问题:
1.一战为什么会促进了东欧各国的民族独立?
2.牛顿的经典力学为什么能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3.为什么说冷战结束后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直接说20世纪90年代不行吗?冷战和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吗?
4.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提倡的“主权在民”和伏尔泰的自由民主有什么区别?
5.《课堂训练》和《报纸》上有同一个问题,却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个才对?
6.为什么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国就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
7.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都源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不平衡能理解,就是发展有的快有的慢,是速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政治不平衡怎么解释?(财大气粗哈,霸气侧漏啊)
看看这些问题,有些稍微幼稚,而有些给我相当惊喜。当然,所有的问题都是好问题,即便有些幼稚,也是学生个人的发现和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总之,好课看起来不一定热闹。好课,就是学生用心、深入地思考,去探索隐藏在教材或知识里的各种“玄机”,去发现问题,再追根溯源,分析推理,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出自己的结论。好课就是内心有所触动,并能联系当下,结合自身,理性解释和看待这个世界,让人生更蓬勃,让未来更美好。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5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