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篇《承认自己是个不爱读书的人》,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耐不下性子来读书,同时也是被专业书折磨到痛苦的心情,鉴于此,我给自己的读书计划一向列得少,今年的计划是一个月精读一本书,全年十二本书。我所谓的精读是指阅读、划线、批注、写每日读书收获。看起来不复杂,但对我这个懒人来说,任务还是蛮艰巨的。
计划施行起来也很简单,每天至少半小时读,半小时思考+笔记。因为是在假期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再说我也没有诸如逛街、打牌之类的爱好,所以事实上每天读书的时间是不止半小时的,基本维持在一个半小时左右。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完成读书学习任务,然后身心轻松地开始料理家务,买菜烧饭,打扫卫生,编织毛衣,看看综艺。
真是不要小瞧了每天这一点时间。因为给自己定的时间少,所以没有完成压力,每天很愉悦地就开始学习,丝毫没有畏难心理。我阅读速度慢,半个小时在二十页书左右,这样的阅读量便于我每天系统梳理、总结。当然,时间允许,或者意犹未尽,我还会接着读,接着写读书笔记。就这样,我不是一个月读完一本书,而是一周读一本书,并且本本都是精读。
刚刚完成《少有人走的路》,接着打开《自卑与超越》,这才发现,我已经开始着手完成七月读书计划了。这里无意于读多少本书的意思,因为读书的数量多不说明质量一定高,而是惊叹“日积月累”的力量。
在此百字总结一下前面所读的几本书:
《昨日的世界》,人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在历史车轮的进程中,一个人的命运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保持思想的独立,决定自己的一生,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有益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清单革命》,别把自己的“无能之错”当作“无知之错”,如果竭尽全力了,那么一切结果都可以接受;如果明明能做到,却没有做到,那是不可原谅的。对我来说,使用清单的模式将是,把所有的问题细致推敲,然后“操作—确认—改进”。
《夏山学校》,相信孩子其实是有自然力量在引导他生长的,这世界上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给他——自由。区分“自由”和“放纵”。孩子需要自由,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下才可以自然发展,向好的方向发展。自由的意义在于:在不妨碍别人自由的情况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你能完全自律。
《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所讲的观点类同于“温和而坚定”,父母应守住自己的界线,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家不是用来逃避责任的地方,而是学习承担的地方,不要害怕冲突就回避问题,就事论事,爱孩子和教育孩子不能混为一谈。
《过犹不及》,这本书同前一本书是姊妹篇,着重点在于为自己立界线。对我来说以下几点尤为重要:以自然后果为目的,不要轻易感情退缩;不为别人的生气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行为无碍别人的情况下,不为别人的生气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设界线,不把工作带回家。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人生苦难重重,身体会停止生长,继而衰老,而心智的成熟永无止境。真正自律地过一生,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爱”与“非爱”的区别在于,真爱的目的是促进心智的成熟。
不爱读书的我,其实一直在读书。不在于一年计划读多少,也不在于一年到底读了多少,阅读对我来说,终究不过是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