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推翻暴力,换不来真正的自由

作者: 甘球 | 来源:发表于2015-11-21 21:19 被阅读777次

    如果不是贡品大道上,凯特尼斯将本该射死斯诺的箭指向了科因,《饥饿游戏》这部被人称为“反乌托邦电影”的系列结尾简直乏善可陈。而我在空旷的影院坐了两个小时之后,也终于明白为何当初我想邀请朋友一起来看时,对方硬是拒绝了。对于一部先前大家给予了厚望的电影,它真的是一部不如一部。

    但,我还是把它看完了。从2013年底看《星火燎原》,然后在网上看完第一部,再到去年年底深夜守候《嘲笑鸟》的零点场,再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也算有始有终了。

    如果从电影美学和故事架构来说,《饥饿游戏》的确算不上是一部上乘作品,除了第一部有些惊艳,第二部差强人意之外,《嘲笑鸟》分为上下两场甚至可以说是一大败笔。它没能提供给观众想要的画面,无论是打斗还是其他,如果不是提前做好的营销,以及詹妮弗、霍夫曼等个人的影响力,很难给出理由让观众买账。

    不过,我看电影历来就不是将画面和情节放在首位,所以才会觉得凯特尼斯的那一箭让人惊喜,它将一个快要萌芽的专制社会扼杀在了摇篮里。这个场景的设置,多少可以弥补一点电影带给人的失望,也能体现出电影想要传达的思想:用暴力推翻暴力,很难换来真正的自由。

    从系列电影的开始,我们都以为施惠国的专制者只有一个人,就是国会区的斯诺总统。他制定出一套游戏,每年逼迫其他十二个行政区选出12岁至18岁的少男少女各一名,然后参与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这实际上是一个死亡游戏,因为参与者必须在游戏过程中杀死其他对手才能活命胜出,并且获得巨额奖金。

    那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国度。这场游戏的整个过程,都将通过电视直播,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参与者是如何在游戏中自相残杀,然后在极度痛苦之中胜利归来的。但是,很多人将其视为一场娱乐,特别是富饶的国会区居民。

    极度压抑的社会,必然会引起暴乱和反抗,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已经麻木,凯特尼斯和他的伙伴们,或许就是最先觉醒的。不过,凯特尼斯最终成为反抗的象征和主力,并非她个人所愿,而是因为自己的妹妹被选为“饥饿游戏”的参赛者,她代替其参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至于家国天下的情怀,到最后她甚至都不曾有过强烈的共鸣。

    随着剧情发展,我们开始逐渐知道真相。被选为反叛军或者说革命军象征的凯特尼斯,以及所有其他行政区的反抗力量,最终都某些人夺取权力的棋子,这个真相直到最后才开始变得血淋淋。反叛军的指挥者科因,在利用完凯特尼斯等人拍摄宣传片,达到引起全民奋起抵抗的目的之后,就想让后者退出战场,好让她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夺取关键性胜利的那一刻,科因竟然能够利用国会区所有难民的性命作为击败斯诺的武器,不可谓不狠毒。正如斯诺在温室里跟凯特尼斯说的,起初他们都只关注彼此,却忘了身后藏着一个虎狼之心的人,而他们都只是科因的棋子。当然,斯诺的话有些推卸责任的因素,毕竟他自己也是一个暴君。

    当战争结束,和平开始降临的时候,科因召集所有人开会,打算针对国会区的居民重启“饥饿游戏”,以达到报复目的时,她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最终还是将走向专制,历史的轮回又要上演。不过,这一切都终结在凯特尼斯那一箭上了。

    曾经追过美剧《暴君》,里面的法瑞斯有一句话,我记得不太清楚,大意是“战争不过是专制者夺取权力的工具”。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应该是自下而上觉醒的。在《饥饿游戏》中,你可以看到那些居民的麻木和平静,特别是在国会区,或许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自由,还以为自己生活在某种恩惠当中。

    有人说,《饥饿游戏》居然能够在天朝上映,也算是一种奇迹,毕竟其中有些情节影射了当下的某些现象。纵观历史,每一次暴力推翻政权,产生的都是专制的政府,辛亥推翻清朝,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无一不是如此。正如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奇生所说,发动革命需要激情,结束革命却需要理智。革命成功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社会不再步入革命前的状态,而不是开始享受权利的滋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暴力推翻暴力,换不来真正的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tr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