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加速成长的铁则——聚焦被培养方
一 问题在于成长“速度”
1、必须实现短期和长期的双向成长
在商业场合,追求短、中、长的所有时间轴都能产生成果。现在的问题不仅是“是否成长”,还要更进一步问“以怎样的速度成长”。
而在BCG的人才培养观察中,形成成长差距的最大原因是:是否能有效利用可支配的时间。
2、增加学习“面积”的法则
方法1:增加学习时间,即量;
方法2:提高每一分钟的学习回报,即质;
二、铁则1:增加开关“开启”的时间
1、平常保持寻找学习的种子
你是否属于以下类型
a、认为这种会议毫无意义,在开会时放空;
b、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仅当做作业来完成;
c、不了解也不思考自己的工作在整体工作中有怎样的意义;
d、不清楚身边的主管或其他同事究竟在做什么;
e、重复同样的失败和错误;
g、每天浏览大量的读物和邮件,却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只有长期提高“注意”,展开学习天线的人才会发现许多与成长相关的种子;
2、看似简单作业的工作也可能隐藏成长的机会
案例:实习生排列复杂顺序的幻灯片案例
是把工作做中的杂事当做学习的机会,还是作业,会有不同的成长和机遇;
3、将群发邮件当做自己的事
4、寻找青鸟前先低头看清脚下
5、在工作外学习——一流厨师的所有步骤都有其理由
既要学会注意工作外的点滴,如以结果为导向的思考,也要学会适度的关闭学习天线;
铁则2:开阔自己的眼界
1、观察优秀范例是极高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不持续几乎高于自我实力的“优秀事物”或范本,就很难提高实力,至少是速度和效率都会差;
也许一开始你并不知道怎么达到优秀,但在仔细学习的过程中,你至少可以学会,哪里可以模仿;
2、以“自己会怎么做”这一视角去看问题
遇到问题时,多试想:如果是自己我会去怎么做,假想你采取了什么行动,就会从实践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再进行大量的观察,你就会找到自己与优秀者之间的差距,并清楚的知道下次“什么地方应该注意了”;
也就回到第二章所述,会帮助你设定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自我认识;
铁则3:“分解”自己的行动
1、将行动进行“因素分解”
成长快的人能将1个经验运用于5-10个领域中,甚至更多,简而言之就是他会进行复盘或者案例萃取,进而举一反三;
具体怎么做呢?
回顾 → 因素分解 → 整理 → 应用
a、回顾:
为什么要在此时做这件事
为什么要按照这一顺序去做
我做完后,其他人还会做什么后续工作
因素分解、整理和应用就相对流程化,大部分人止步于因素分解之前。
2、将行动做“逆向工程”
即通过回溯背景,找到当时做此事的思维方式,类似与恢复公众号后写的第一篇文章,我思考当初某个时间点下班后没喝啤酒的场景下,我去做了什么,进而一步步回溯原因,剖析自己。
3、追究“为什么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失败后回溯场景,我们要追溯的不是为什么没有选择正确答案A,而是为什么选择了错误答案B。
想想小学考试后,老师是不是会经常问一个问题:这么简单的题,你为什么没有选对(此时会直接抛给你一个正确答案的理由),而很少问选B的理由是什么。
PS:思考不选A的人,常常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只会单纯的喊口号:下次一定按计划完成(想想我们是否曾经也这样呢)
成功的案例同样适用。
逆向工程逻辑示例
铁则4:无论如何先实践和改变
1、高速且大量地重复学习的PDCA
实践提供的成长机会是无可比拟的,但只有不止步于失败,也不止步与回顾,才可以避免更多的失败,迎接成功。概括起来有两点:
其一是因为很多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不出项目永远不知道理想中的方案在现实中的落地难度,也不知道与你同台竞技的选手处于什么水平。)
其二是通过持续实践,能让实践本身变为学习的机会(利用前三个实践加速成长的法则);
2、下定决心,“破坏”自己
抵触改变自己是人类的天性,因为一件事情的失败并不完全取决于自我改变,还有其他因素。
但不下决心改变自己,那么成长也是有极限的,例如传统商业的互联网+,时下流行的跨界思维,紧跟风口的AI。
小七
假如我是培养者,我会有怎样的感想和思维呢?
第四章:利用PDCA让成长“自动化”—— 聚焦培养者
前言:从培养者个人机制和组织培养机制两方面解读。
个人机制(一到五),组织机制(六到七)
一、不善培养的思维方式
1、无法培养的原因在于“部下论”
“部下论”,抱怨自己的部下有多么不中用,反问:培养者的职责是什么,抱有部下无法培养的管理者,意味着放弃责任。
2、首先试着自问自答
对方未达成要求,自问:是否在对方的水准下达了简明的指示、正确的指示;
3、认为“培养”与“成果”需要互相权衡
常规:培养失败,所花费的时间不能与成果挂钩。
如果最大限度发挥部下的潜力,也就得出了工作成果,怎么去发挥才是要权衡的点。
二、善于培养必然善于“质问”
解决两个问题:成长与成果的平衡、部下的自主性成长。
1、彻底质问
培养的最初阶段是“让被培养方具有正确的目标设定与正确的自我认识”,如何达成则在于主管的“质问”。
不要认定“你就是这样的人”,而是基于客观事实,提出质问“你是怎么想的,客户角度看这种状况如何”,通过话题引到思考。
常见答案类型:很顺利,问题很多,回答问题与目标间的差距(第三类要考虑是否陷入了个人误区,如思维惯性、原因别人论、寻找青鸟……)。
2、注意不要指出问题
不直接给出答案,关键点在与质问时,对方表示我做不到,那么接着询问“你做了什么呢”?
不急于求得答案,试着给予对方1天或1周的思考时间。
三、分解工作,思考对方能承担多大的责任
1、控制委派工作的难度
给予难度符合本人实力或稍超实力的任务,考验度比较大,因为两人看待事情的经验和方式不同。
由难到易的四种委派方式:给予论点、给予假设、给予任务、给予作业。
给予论点:针对A公司的B事业在中国市场的收益恶化,你准备怎么制定对策。
给予假设:针对A公司的B事业在中国市场的收益恶化,我身为是什么问题,你去调查下。
给予任务:针对A公司的B事业在中国市场的收益恶化,我认为是什么问题,你能分析下导致这种问题是A、B哪种因素产生了影响;
给予作业:针对A公司的B事业在中国市场的收益恶化,我认为是什么问题,你能分析下导致这种问题是A因素产生了影响,你去调查下A的上下游下半年的数据。
四、看情况Honds-off或Hands-on
五、管理动机
如何让被培养者本人产生“干劲”,从而加速成长。
1、6成安心,4成不安是最佳状态。
安心\不安心是培养者内心角度出发,如果做不好,也不会放弃自己。不安是常反思自己还有问题,有成长的欲望。
2、如何按下干劲的开关
双方情报共享,告知所做事情的意义。
ps:实际工作中培养方经常夸大事情的意义,让情报失真,久而久之被培养者的态度会被消磨,甚至从不信任到抵触。
六、培养也要活用PDCA
BCG的培养中心是OJT,有很多演讲项目,但都是作为OJT的补充。
ps思考:目前常见项目中的在岗实践,导师制能落地吗?外部推动OJT是否本身就难度很高,个人目前认为外部难以嵌入机制考核,项目落地OJT应该以甲方为主。
1、委派以培养为目标的工作——PLAN
衡量能力——观察过程与结果——调整下次任务
2、敢于让其遭遇挫折——DO
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失败”,让被培养者发现自己的问题设定和自我认知错误点,激发想要解决问题进一步成长的强大动力。较为成功的模式是让其在公司内遭遇失败。
3、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反馈——CHECK
控制节点,Honds-off管理,围绕“培养”与“成果”中心进行。
4、观察具体行动后提出建议——ACTION
提出建议时,杜绝以成果为基础,而是要针对具体行动提出。如以成果为基础可能提出“提高跨部门沟通能力”,而培养过程我们要的是“分解自己的行动”
七、通过短期集中特训实现成长自动化
1、在特训期进行集中培养
条件:本人需要有成长意欲和上进心;挑选一个给予机会就能破茧成蝶的人。
2、发布特训宣言,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开始
培养者发出“宣告”,得到被培养者同意。
宣告示例:“从今天开始到X月X日,将对贾小七进行集中的特训。我可能会给你委派高难度的工作,也可能对你做出严厉的斥责,这都是因为我相信贾小七你有巨大的潜力,具有很高的成长空间。即使你无法完成我给予的工作,我也绝不会放弃你,这一点请你放心”。(短短一段话,把64管理动机、激发干劲全部浓缩进去,可在项目上沿用。)
在OJT的前期,一定要达成“彼此交心”的关系,避免产生畏缩不前或抵触心情。
3、明确告知“即使你进步缓慢,我也绝不抛弃”
目的:激发信心,同时意识到培养方投入的时间和资源,进而更为贪婪的投资自己的时间,保量提质。
4、利用高速PDCA加速成长
提速的关键在于,提高CHECK的频率,同时也是降低风险的必要。
5、让成长自动化
培养被培养者高频率CHECK的习惯和寻求主管帮助,即向优秀标杆请教,避免下次工作中的重复错误。
八、机制型培养
1、中长期PDCA是指什么
“半年评论”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CHECK和ACTION阶段。关键是要准备好用于培养的环境。
这种环境即:被培养者要学者应对,他们有责任以这种态度完成工作,但并不意味着培养方能以此为免死金牌,逃避自己应提供适合培养的环境(包括严苛环境在内)这一责任。
1、步骤①现状掌握(CHECK)
机制:每个员工都有职业顾问,咨询顾问的职业顾问由主管担任,主管的职业顾问由合伙人担任。
半年期评定:优点、改善点等当前状况,以及今后适合做什么。
与本人面谈:确认本人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今后打算。
2、步骤②集中讨论(CHECK\ACTION\PLAN)
参照图文第一张图深度思考
每个阶段10-15人,半年1次,每次分4回进行讨论
基于现状掌握分别从希望被培养者本人做的事和在公司应当做的事(与谁合作,积累哪方面的项目经验)两方面确定下一个半年的计划。
3、步骤③执行(DO)
职业顾问反馈给本人,传达给参与培养此人的主管。然后开始迎接下一个半年的PDCA。
总结最有效的方式:基于短期PDCA为点,铺设中长期PDCA,可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可能存在难以推广点:BCG个性是规模较小(是相对而言的变量)的咨询公司,且是以项目为基础。
完全贯彻这套理念可能难落地的因素:并不想去做,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资源。
从老黄手中拿过这本书,抱着大致浏览一下的心态开始了阅读,和往常一样过了一次之后,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断断续续利用碎片时间总算是读完了,除了和往常听书的感觉一样(记住一些要点,却并没有很清晰的逻辑,更没有思考到实际运用会遇到哪些难点),乍一看感触颇多,仔细琢磨却又若隐若现,怎么揪出这些断点呢?
抱着书中“无论如何先实践和改变”的心态熬夜做完了摘录,当然其中也有不少自己临时的想法一并穿插在了文中。总算是啃出一点味道来,贾小七作为被培养者的目标设定要更加清晰,定位自我认知,也要学会平衡加速自主成长与公司商业结果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但也要警示只琢磨了点滴,舍弃炫技和概念忽悠,期待在后续工作中的运用,届时弄一个小小的PPT与君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