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我国最为动荡纷乱的一个时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那样一个不是杀人就是被人杀的年代,急需要一批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来拯救乱世、拯救百姓。
但是说到根上,各路诸侯在乱世中所要追求的无非就是一块地,一群人。他们哪里是在拯救这个乱世?他们简直就是在瓜分这个乱世。所以,当年一兵一卒的调动、一粮一草的发放都是有利益驱使的。
身在乱世,人各有志,这是很正常的。曾经曹操手下好几名大将都转投刘备了,刘备在当时也是为了兴复汉室卯足了劲,所以很多能人异士都愿投靠他,其中从曹军过来的三位大将对刘备集团乃至整个蜀汉都意义重大。
首先来说第一个人,姜维。

他本来是跟随曹操作战的,随后在与诸葛亮的一次的对战中,因不敌诸葛而向诸葛亮投降了,其实最初姜维并没有被诸葛吓到,反而是军中很多将领一听到是诸葛亮领兵,便不敢应战,纷纷降了诸葛亮,留下姜维一人也无法作战,于是也降了。不过好在诸葛亮十分爱才,他知道姜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军事人才,所以开始重用他,并且诸葛亮最后死的时候还把自己的军权交给了姜维,足以见得姜维能力非凡。
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在蜀汉崭露头角,自己的军事才能慢慢的发挥了出来,也渐渐独掌军权,随后多次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也就是自己原来所效力的君主,并且与曹魏名将邓艾、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多以胜利而归,也正是因为屡打胜仗,姜维有点上瘾了,频频上书请求继续北伐,而这时遭到了朝中众大臣的反对,认为继续北伐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只会劳民伤财,就只给了他不足上万的兵力,姜维没办法继续出征,只好下乡种田,这个时候司马昭又带兵伐蜀了,最终没能抵挡得住,蜀王刘禅投降了。如果当初姜维趁势继续北伐,可能也就不会有后面司马昭伐蜀了。
然后来说第二个人,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氏的后代,虽然没有长辈夏侯渊、夏侯惇那样出名,但也曾为曹家立下不少战功。夏侯氏和曹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夏侯渊和夏侯惇更是曹操的亲信,夏侯霸就是夏侯渊的儿子,自然也和他父亲一样,征战沙场,英勇无敌,经常参与到伐蜀的战争中。只是战乱不断的时代,朝堂之上也变幻莫测,曹操死后,司马家就渐渐掌控了朝堂,那么曾经掌权的曹家和辅佐曹家的夏侯氏便都成了司马家的死敌,夏侯霸为了保命也因此过上了逃亡生活,不久夏侯霸便逃到了蜀国,作为自己曾经讨伐的对象,现如今却还要在这里躲命,夏侯霸一时间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夏侯霸之所以能够为蜀国效力,还是因为刘禅。刘禅当初娶了张飞的一个女儿,张飞的妻子却是夏侯氏人,所以这样一看刘禅和夏侯霸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夏侯霸知道后,心中也渐渐没有了芥蒂。这时候的夏侯霸和当初的姜维一样,同样得到了重用,又因为他们曾经都是为曹操效力的人,对曹军极为熟悉,所以对蜀国而言也是一件好事,据史料记载,他们二人曾联手向曹魏发起进攻,并且大胜而归,曹魏一直都是蜀汉的死对头,这一次可以说是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再说一下,王平。
他虽然是一个粗人,但却是一个一等一的猛将,可能是由于出身过于平凡,以至于在曹军的时候一直被埋没,从未得到曹操的重视,随后不久后,曹军伐蜀,但是却被蜀军打的不像样子,落败而归。这个时候王平再也忍受不了了,平日里一直被曹操无视,如今曹军还打了败仗,再加上王平本就是西蜀人,于是王平决定弃曹操投刘备。
王平不仅打仗十分勇猛,还很擅长驻守,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成功击退了曹军几十万大军,将蜀汉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虽然王平是后来才加入蜀军的,但却是蜀汉数一数二的功臣,即便他是一个不识大字的文盲,也不影响他成为统领三军的优秀将领。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发生的街亭之战,他就参与了,正是他劝马谡按照丞相的命令行事,但是无奈他只是马谡的副手,临敌之际马谡不听他的他也没办法。最后街亭失守,蜀军粮道被断,第一次北伐失败。如果王平的正确思路被采纳,后来的结局一定不是那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