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一直在用“倾听”这个词,倾听也是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沟通形式,好像无须多做解释,然而倾听不只是礼貌的注视和频频的点头而已,听见了和听懂了是两种截然不同状态,心不在焉的听和心无旁骛的听,也会给诉说者不同的感觉,虽然每个人都会听,但却不一定是积极倾听,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做到了积极倾听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例子:
又到了打预防针的日子,丽丽的妈妈带她去打针,丽丽哭闹着:“我不去,我不去,打针太疼了!”
妈妈:“谁说打针疼?一点都不疼,就像蚂蚁夹了一下一样,你要勇敢一点。”(忽略孩子的感受)
丽丽:“不,就是很疼,我就不打。”(继续哭闹)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别的小朋友都不怕,你为什么怕?不行,一定要去打!”(非常生气,强制、命令)
结果是,孩子仍然哭闹不止,虽然无法抗拒打针这件事,但是仍然不会乖乖听话,可能在打针时还要费尽周折。
在这个事例中,,妈妈没有积极倾听,是用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的情绪,用批判命令的态度让孩子服从,这种态度信息向孩子传达了妈妈对孩子的不接受,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那么怎么才是积极倾听的态度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小内特刚刚在他妈妈的烫发钳上烫伤了手指。
内特:哦,我烫伤了手指!妈咪,我烫伤了手指。呜,真疼啊(现在开始哭了)!我的手指被烫伤了。呜!呜!
妈妈:唔,肯定很疼。疼死了。
内特:是的,看看烫得多厉害。
妈妈:看起来烫得真的不轻。很疼吧。
内特:(不哭了)赶快把什么东西盖在它上面吧。
妈妈:好的。我会拿些冰块来给它降降温,然然后涂点药膏。
在这个小意外里,妈妈避免了使用“看起来没那么糟”、“会好的”这样的话来安慰内特,妈妈共情了孩子的感觉,了解到她的感受(疼痛),让孩子也感受到了妈妈的重视,对于孩子来说,让妈妈了解他的这种感受就是他需要的。
不论何时,当一个孩子决定跟父母说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因为他有需求,遇到了问题,内心产生了一些想法,想要到父母这里得到一些答案,所以才开口跟父母交谈,作为家长一定要先弄清楚孩子是怎么想的。比如孩子说:“爸爸,什么时候开饭?”家长接收到这个语言信息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回答?
第一种方式:“你一定是想赶快吃了饭去睡觉吧!”在这种态度下,不论孩子是怎么想的,都会用反抗不耐烦的语言跟家长回复:“不是,谁告诉你的。”
第二种方式:“你是想吃了饭去睡觉吗?”孩子:“不是,我是真的饿了,希望早点开饭。”
在积极倾听的方式下,虽然爸爸一开始误解了孩子的信息,但是通过反馈后,最终有了正确理解。因此,我们也发现,在积极倾听的时候,家长要学会用接受性语言跟孩子进行对话,接受性语言能够使孩子敞开心扉,向孩子传达出爱意。但是大多数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都习惯了使用“不接受”的语言,比如充满评价,主观判断,批判指责,说教警告、命令、建议、给出解决方案、盲目赞扬、安慰同情等等,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厌烦,令他们不再想与父母进行交谈。
谈话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谈话,当孩子们带着情绪问题来找到父母时,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亲子关系。当孩子跟你说:“我不想上学了”,而你的回答是:“哦,这很正常,我们有时都会对学校产生那种感觉,它会过去的,”但是孩子可能会听出以下附加信息:
1、 你不认为我的感受很重要
2、 你不能接受我,不能和我产生同样的感受
3、 你认为问题不在学校而在我
4、 你不在乎我的感受
这些信息传都向孩子传达了你对于他的看法,在亲子沟通中形成沟通障碍,会使孩子的心封闭起来,不再开口,或者引发争论和反击,也使孩子感觉到没有被理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积极倾听给了我们一种回应方式,那就是使用“敲门砖”或者“继续谈话的邀请”。这些回应中不包含任何听者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是邀请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者情绪。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1、哦 2、给我讲讲 3、是么? 4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 5、我们来讨论一下吧 6、这似乎对你很重要 7、继续,我听着呢
这些敲门砖或者谈话邀请能让我们更好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也会感觉受到了鼓励,与父母更加亲密,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情绪与想法。这些敲门砖也传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接受与尊重,他们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1、你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 2、我尊重你以及你的想法和情绪 3、我真的想听听你的观点 4、你的想法值得一听。 5、我很关注你的感受 6、我希望和你建立亲密关系,希望更多的了解你
面对这样的态度,谁会不作出亲切的反应?
家长的积极倾听,让孩子受到鼓励,坦诚的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这种情绪才能得到释放,促成精神宣泄。积极倾听能帮助孩子弄清楚自己的情绪。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后,那些情绪便会奇迹般地消失。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艾丽莎: 我讨厌约翰逊夫人,我的新英语老师!我认为她痛恨孩子。
妈妈: 你这个学期真的碰上了一位不好的老师,嗯。
艾丽莎: 一点没错!她站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谈着她自己,直到我烦得受不了了。我真想叫她闭嘴。
妈妈: 你真的对她很生气。
艾丽莎: 其他人也都一样。没有人喜欢她。他们为什么会请这样的人作老师?这样的人怎么能保住他们的工作?
妈妈:你想不通这样差劲的人怎么能当老师。
艾丽莎:是的,但是她已经当上老师了,而且现在换班也来不及了,因此我猜我只能将就了,嗯,我要去给史戴茜打电话商量这个周末的事。再见。
上面的这段对话没有得出任何明确的结论,艾丽莎也没有去做任何事情改变他的老师,但是她的情绪被允许表达,并得到接受和理解,得以使她放下这件事转而去做别的事。从这个例子里我们也看到了共情在积极倾听中的作用。
如何熟练地运用好积极倾听的技巧,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练习。那么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怎么说,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交谈?我们来总结一下。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1、多用接受性语言,少用不接受性语言 (比如建议、推论、指示等信息)
2、合理运用非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手势、姿势、面部表情)
3、用不干涉来表达接受
4、不要带着观点和错误的意图去听
怎么说,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交谈?
1、 要善于使用“敲门砖”和“继续谈话邀请”
2、 共情、认可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先关注人,后关注事
3、 倾听过程中正确解码孩子的情绪
4、 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建议、推论、指示、安慰、同情、安抚、打岔等等),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需要沉默的时候不要急于说话
6、 你的积极倾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最后再分享一个事例,让我们再感受一下积极倾听的神奇效用。
孩子:妈妈,我明天不想去上学了。
妈妈:你讨厌学校?
孩子:不是,是数学太难学了,我怎么都学不会。
妈妈:哦,我明白了,是数学太难学让你不想上学了。
孩子:就是呀,我每天不停地刷题做卷子,可是考试的时候仍然有许多题不会!
妈妈:听出来你为学好数学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你有些失望。
孩子:是的,我再也不想学数学了,付出与收获太不对等!
妈妈:付出了没那么多,结果却不如意,让你很不开心?
孩子:嗯!(沮丧)
妈妈:(拥抱孩子)
孩子:马上又要考试了,我觉得这次还会考砸了。
妈妈:你很担心这次考试,怕考不好,心中有点焦虑?
孩子:是的!
妈妈:不然我们讨论一下该怎么办?
孩子:数学除了多做题,好像也没有其他的什么好办法,虽然做了很多题,仍然有不会的,但也有很多收获。
妈妈:是吗?
孩子:的确是,效果没有我期望的那么好,可能是我的方法或者方向有问题,到学校我要再找老师问问。
妈妈:你的想法不错。
孩子:嗯,就这样,妈妈,没事了,要考试了,我要抓紧时间学习,现在要去写作业,晚安!
在这段对话里,妈妈抛开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认真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避开了一些沟通障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