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言锋语
提起《红楼梦》,让人首先想起的人物,除了宝玉、黛玉和宝钗,再就是刘姥姥了。宝玉、黛玉和宝钗是主角,无可厚非,但作为小人物的刘姥姥,不过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出镜过三四回,怎么就给人这么深的印象呢?
就是因为刘姥姥这个角色有黏性,让人看得懂,记得住,不自觉地被她吸引。
刘姥姥的创意描写符合《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指出的创意原则:
简单,便于记忆
凤姐和鸳鸯“捉弄”刘姥姥的那一段:“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既符合老农身份,又简单易记。
意外,引起注意、引发好奇
刘姥姥说到雪天听到屋外响动,以为有人来偷柴草时,便故意停顿,卖了个关子。惹得贾母的思维不得不跟着她往下走,不觉得入了戏,猜测是过路客人拿柴草烤火御寒。这时刘姥姥将包袱抖了出来,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标致小姑娘。
可信,只有人们相信,才会被影响
刘姥姥满口村话,却是那样幽默有趣,形象生动。如大伙儿给刘姥姥头上插满花,她自己打趣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粗鄙的词汇、充满乡土气的动作正是刘姥姥打动大观园中诸人的根本原因。就如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只有充满东北黑土地的乡野气息,才博得了观众的喝彩。
具体,有助于理解和消化
刘姥姥形容贾母的屋子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活话出贾母屋子的气派。她又打趣那双沉甸甸的象牙镶金筷子道:“这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那里拿的动他?”用庄稼人日常生活的农具来比配,收到奇特的喜剧效果。
情感,激发人的同理心
刘姥姥的笑料纯是一片真情,她对待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们连各房里姑娘们真心喜爱体贴,竟能觉悟到:“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刘姥姥与贾母年龄相仿,对人世风霜俱有同感,故而惺惺相惜,相互爱重。难得的是她也能推己及人,体贴人情。
故事,让人们在脑海中进行模仿
刘姥姥顺着宝玉的爱好,信口编了一段凄婉的故事,惹动了宝玉怜香惜玉之心,傻傻地派茗烟去找那个子虚乌有的庙。这即兴创作的水平如何?
从刘姥姥身上我们看到创意并不神秘,而是就在生活中,真正生动有趣的创意应该与生活共生。
《红楼梦》之所以长销不衰,就是曹雪芹对人和事、物的描写画面感很强,虽然已是几百年前的故事,现在读来,依然栩栩如生,恍如身临其境,让人欲罢不能。
我们的作品之所以阅读量不高,就是文章缺乏黏性,不能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不是我们身边缺乏素材,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缺乏黏性的创意,我们可否把我们的妈妈、婆婆,邻家阿婆,也能像刘姥姥一样进行刻画,还怕没人来看我们的作品?
其实,我们文章的创意,只差一个刘姥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