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煚(?-599年),字贤通,天水人。北周、隋朝重臣。
赵煚祖父超宗,任北魏河东太守,父仲懿任西魏尚书左丞。赵煚成人后"沉稳有器质,略涉经史"。
北周明帝时授相府参军。北周收复洛阳后,赵煚留守洛阳招抚亡卒。率兵与北齐前后五战,斩阵将五名,俘虏甚众,迁陕州(当时辖境有河南五县,山西三县)。曾以五百兵袭败蛮兵,保全了郡境。
南朝陈将吴明彻屡为寇患,赵煚统兵御之,历经十六战,屡挫陈军,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户部中大夫。后从于翼伐陈,克十九城而还。
杨坚建隋即位后,封赵煚为隋相,大宗伯,大将军。因忤旨,出为峡州(治所夷陵,隋时辖宜昌、远安、宜都等地)刺史,又转冀州(河北冀县周边地区,当时治所称信都)刺史。在任广施德政,受民爱戴。生病时百姓络绎探望,为他祈祷。
在冀州任中,市井常有奸诈之徒,缺斤短两,赵煚创造了一种通用标准计量器具,称"铜斗铁尺",防止了使诈行为,方便了买卖双方,受到百姓欢迎。朝廷闻知后,将"铜斗铁尺"之法颁布天下,规范了全国集市交易标准计量。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赵煚卒于任所。
2017.1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