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186315/20a4ebda2c462a1e.png)
今天早上我们更新了第五课《黄金沟通法: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主要跟大家介绍了“341肯定法”。晚分享前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还记得什么是“肯定”吗?我们可以结合“表扬与肯定的区别”去理解。
表扬与肯定的区别:
表扬:是对方只有做得好的时候,才被表扬。
肯定:是无论你做错了,还是你做对了,无论你做的有多么糟糕,都有可以肯定的部分。无论对方做的好与不好都是可以被“肯定”到的。
我们学习了“341肯定法”里的“3”。通过几个常见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不管发生什么,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对孩子进行肯定。正课的最后,我们通过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的例子,学习了肯定的四大核心因素的其一——肯定孩子的情绪。
肯定情绪这个非常好用的方法,不知道大家用起来没有呢?我们通过肯定孩子的情绪,与他建立了情感上的链接,更快帮助孩子进入一个情绪平衡的状态,为我们后续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打好基础。那么接下来,肯定的四大要素中,有另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快速走入孩子的内心,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懂自己,更愿意与我们沟通交流。这也是今天晚分享我们要讲的主题——肯定孩子的动机。
如何围绕着肯定一个人背后正面的动机来展开。那如何肯定一个人的动机,是不是对很多的伙伴来说有些挑战呢?因为一个人的动机我怎么能够猜得到,怎么能够猜得准呢?我并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做出这样的行为呀?尤其是,如果这个人的行为表现让你不可接受的话,那我怎么能肯定他的动机?
在这个部分上是具有挑战性的,现在班班就围绕着这个部分来展开。在讲这个部分的时候,班班想到了两个词,一个词叫做前景,另外一个词叫背景。当我们去拍照的时候,我们会把摄影的主角放在我们觉得需要聚焦的重点。我们会考虑这个主角是不是能够被拍摄成这个照片的前景,会考虑如何把这个人给拍清晰拍好看。
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人物,还会有些背景。比如说,有的背景是在大自然,有时在照相幕布前,当然也有在办公室内,他们都相互构成了这个事件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事件,都会有它的前景和背景,那往往我们在拍照片的时候,想把这个人拍得很好看,可是如果没有背景来衬托的话吧,你会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所以,前景和背景,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那么为什么会谈这个问题呢?
是因为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主持人,他在采访一个小孩子,当采访开始后,主持人就问这个小朋友,小朋友你长大以后想要做什么呢?小朋友非常兴奋地说,我想当飞行员。主持人就说,哦,非常宏伟的理想啊,那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驾驶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的时候没有油了,怎么办呢?这时候,这个小朋友非常有把握地回答,那我就告诉我的乘客们,请你们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就自己系好降落伞跳下去。
听到这话,主持人马上哈哈大笑,而且笑得前仰后合。笑完之后还说,哇哦,你这个小朋友好自私哦,你让所有人都系好安全带,你自己却去坐降落伞求生存了,你是怎样的一个飞行员啊?我看你当飞行员是很不够格的。主持人巴拉巴拉讲了一堆对孩子的评判。小朋友哭了,她一边哭一边说,你怎么这样理解我呢,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大家系好安全带,而我系好降落伞跳下去吗?是因为我作为飞行员,我得赶紧去找油啊,我要让飞机有油才可以继续飞行呀,我无论如何都会把油找回来的。小朋友的淳朴天真十分感人,让主持人当时非常尴尬,因为他误会了小朋友内心真实的想法,只想到飞行员要逃跑了,冤枉了这个孩子。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多情况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背景是什么,只看到了前景,也就是我们只看到了这些现象,只看到一些行为,就用我们头脑中过往的想法和自己本身的一种主观判断,就给这个人下了结论,就肆意地评判对方,殊不知却有可能因为我们的这种评判,就误会了对方。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景呢?对方可能明明抱着一番好意,可是采取的方式不得当,在这个过程中你误会了他,当你真正了解到事情背后的背景的时候,你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真的是搞错了。
前景,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我们看得见的行为、看到的现象,而背景,往往是一件事情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比如说,这个事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故事的主人公是在什么条件下,做这份决定的。背景通常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我们可以去了解这个背景,那我们对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入,也会更加的真实和到位。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才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真实的动机,才可以去肯定到对方的动机是什么,你就自然而然地可以了解到真相。
就像刚才案例中的孩子,故事的前景是她要抛下乘客独自跳伞对吧,这个前景中如果没有了背景,我们就会觉得,孩子是个不称职的飞行员,很自私。这就是我们只看到前景而产生的评价与指责。
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进阶课程中有一课,有个孩子撒谎,他回家骗家长说他当上了班长。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前景,就是这个现象的话,我们会认为孩子这么小年纪就可以学成这种不良的习惯,以后长大了可怎么办?
于是你会发现,你在这个前景之下,只看到这些现象和行为,就会自然地滋生出许多评判,许多标签,许多主观的看法。可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一下这个事件的背景,你去问问这个孩子:“我听班主任说,你没有当班长哦,那么你一定是有什么样的原因,才没有告诉爸爸妈妈事实。”
我们抱着这样的态度去了解背后的背景,才会更深地去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会更深的理解这个孩子,原来他是如此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赏,只不过他采取的行为有不恰当的地方罢了。我们了解到背景,就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动机。所以,亲爱的小伙伴们,如果你在看到一个行为,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
请一定记住,这个只是事件的前景,也就是说,这只是你拍照片时取材的重点景色或人物,千万不要忘记去看到整个的背景。去看到它整个的背景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下,是在什么样的目的之下,又是在什么样的真实环境之下呈现出来的。脱离了背景的了解,是很难了解真相的,只有当既有背景,也有前景时,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真相。如果只看到现象和行为,我们往往容易走上断章取义的道路,也容易偏听偏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展出来的评判都是不全面的,也都是脱离了对真相的尊重的。所以,以后当你看到一些不喜欢的事情,不恰当的行为的时候,请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个孩子将来没出息了;这人怎么这么糟糕啊;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一点都不尊重别人的感受,真的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
我们切勿去下这样的主观评判,而是得去看看有没有办法了解到背景,甚至是这个人的成长背景,或者他做这件事情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我们去看到他背后的真实动机,去肯定到他真实内心的正面状态。总结一下,如何看到孩子的动机呢?
一个前提与两种方式,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不指责、不评价,每一份动机一定有可以被肯定到的地方。为什么说,不指责,不评价呢?当人们被指责的时候,其实自动就会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备模式,心门关上以后,任何沟通都是无效的。
而当你开始作出评价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了解整个背景的契机给关上了,因为你已经对所有的背景都做出了定论。每一次的直接评价,都可能是一次贴标签的行为,不要轻易给他人贴标签,给他人贴标签的人往往不自觉地站在了道德制高点。
接下来,我们来说两种看到动机的方式。
1.情绪肯定后,引导式提问。
这种方式其实在刚才当班长的案例中已经能看到,我们在跟孩子情感上有了链接后,可以试着直接问。“这里背后一定有着什么原因,能告诉妈妈吗?”“我猜你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愿意分享一下吗?”在尊重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去询问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说,试着理解并接纳他。
2.核心动机筛选法。
其实孩子的动机往往有以下几个非常常见的。分别是:证明自己、保护自己、重视氛围、付出与回报、重视公平以及重视荣誉。动机模式很多,但对于孩子,大部分的动机都是上面列数的。当孩子不愿意表达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用以上几个动机去套用一下,看看有没有是能碰到孩子的真实动机的。
比如保护自己:孩子去攻击别人,可能动机在于别人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安全,孩子要反击或者要提前保护自己。比如重视氛围:孩子看到同学被欺负了,或者同学中有破坏性情绪爆发影响氛围,孩子做出一些行为或说出一些话,背后的动机就是想维护这份氛围。后面的几个就不一一细说了,最后再讲一点重视荣誉。这一点不仅仅是重视自己获得的荣誉,我举一个常见的场景大家就更能理解了。
当孩子去跟别的孩子打架,动机可能是因为别的孩子说他妈妈或爸爸的坏话。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我可以自己不满意我的家庭,但不准其他人说我家怎么怎么样。当我们很快能够看到孩子的真实动机,这个时候,孩子才会越来越感受到,我的爸爸妈妈这么懂我。“懂”这个词很重要,当我们能做到懂孩子,其实教育的很多方法招式都可以灵活学会及运用,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可以变得非常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