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里约奥运会乒乓女单决赛中,丁宁4:3击败李晓霞,首次获得奥运女单冠军。画面中的她如此激动,喜极而泣。替她高兴的同时,我也想到了上届奥运会那个令人怜惜的她。
时间倒回到4年前,伦敦奥运会女单决赛,还是这两人,李晓霞4:1战胜丁宁,夺得金牌。
丁宁因裁判多次判罚而失望落泪,情绪一度失控,与金牌失之交臂。还记得她委屈地控制不住泪水,放下球拍的场景,着实令人扼腕叹息。本该是场激烈的角逐,却变成了这样。
同样是眼泪,不同的却是心境。
伦敦奥运会之后,丁宁一度恐惧赛场,她自称那之后的自己每次打比赛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一心想早点输掉比赛,早点下去。她与教练也无法沟通,觉得教练不理解自己的心情,甚至任何人都理解不了。这样的状态让她在比赛中屡屡战败。因为她对胜利不再有把握,对自己不再自信,让她开始惧怕比赛惧怕结果。
“我已不再享受打乒乓球,而是惧怕它。”有一种恐惧是源于不自信,对自己的不认可。
从小我就是一个不自信的姑娘,初中选座位的时候。我最喜欢选那种角落,不是因为在那种角落我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因为我害怕被别人关注,害怕在显眼的位置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
后来,我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在老师的夸奖和同学艳羡中,我以为我找到了自信。但是直到有一次联考失利,那种自卑感和恐惧感比以往更强烈的涌向我。
“我不是在享受读书,而是想通过成绩来获得自信”一次阴影带来的冲击远比光明来的更猛烈。因为一次尝过成功的滋味,让我们对下一次成功更加渴望。而当下一次我们面对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那种猝不及防和绝望感更容易击溃我们内心建立的自己,从而使我们变得胆小,失去了原本引以为傲的无畏。
之后每次考试前我都在担心自己这次会不会像上一次一样考砸。这种情绪在考试中也挥之不去,当然结果我还是失败。
有一次老师给我做思想指导时问我:
“这几次考得都不是很理想,是考前太紧张,压力太大了还是另有什么原因?如果是紧张就放轻松点,别那么大压力。”
当时我的感觉和丁宁一样,没有人理解自己。仿佛他们是以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姿态,不痛不痒地说着别紧张之类的话。
压力从来不来自于外界,而是源于自己内心恐惧。
由于对成功的过分期待,想通过成功向别人证明自己,害怕因失败被别人否定,使我们更惧怕失败,反而失去了当初一心只有目标无知无畏的自己。
丁宁后来调整状态重新出发,她告诉我们:
“当时的我只想做自己,不去想比赛结果如何。”
高手之间过招,比的往往是心态,而不是技术。谁先战胜自己,直面自己的恐惧,谁就是王者。
我在后来的考试中也总结经验,每次考前我都暗示自己,不要去想考好了人们多么称赞你的能力,也不要去想考砸了人们怎样唏嘘怎样失望或怎样嘲讽。我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做好每一道题。
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我们自己勇于直面内心的恐惧,肯定自己的能力无须通过成绩、别人的评价来证明。我们才能回到单纯追求成功,享受追求的过程中去。
正如老子说得“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怯懦地躲在原地不敢去追求,而是摒弃那些有名有形的外在事物,用我们最原始的状态去顺应自然,顺应内心。因为我们要得到的是一个更强大的自己,而不是那些外在事物。
压力就像漂泊于大海的玻璃瓶中的沙子,适当的沙子可以稳住玻璃瓶的航向,不至于偏离目的地;而当沙子过多时,却会拖累瓶子一步步走向深渊。
有压力是正常的,只有不去追求,无所事事的人才感觉不到压力。
就像我初中的同桌,考试前我问她紧张吗?
她总是回答:“有什么好紧张的,我才不像你一样想取得什么好成绩呢。”
是啊,一个不给自己目标的人怎么会感到有压力。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想得到而又情况未知的时刻,
也许,你会因为上台演讲而紧张;
因为一次告白而紧张;
因为一次比赛而紧张;
因为一场考试、一次面试,甚至一次谈话而紧张;
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
准备一个确定的自己,
调好心态,
正视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