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恰逢自己40岁,回望自己的40年小生活, 感慨颇多,我的小生活何尝不处处渗透着祖国的大变化。
模糊的童年里,清晰的记得生活拮据的家庭琐事。几处裸着原木色、高度和妈妈膝盖一样高的长方形黄饭桌只要一放下,我们几个孩子便搬着爸爸自己做的小板凳围了上去,秸秆做的盖帘上两个雪白的圆馍被几个棕黄的扁玉米饼子围着,两个馒头闪闪发光。怕被玉米饼噎着的我总是告诉妈妈:没有馒头不吃饭。所以在馒头稀少、家庭成员不少的条件下,总是能吃的甘甜。
院子南面的土墙下盘了烧火的灶台,每天都有妈妈弯着腰用勺子搅动玉米粥的身影,那口白铝厚钢锅盖被妈妈拿起放下,再拿着起再放下。那天,雨下的并不大,但前院的土墙还是不堪岁月的重负,轰得倒下了,恰好压在我们每日做饭的灶台上,妈妈慌慌的过去查看,拿簸箕推去上面厚重的泥土,那白铝钢锅盖却裂了大半圈。我看见妈妈转身用衣角擦了擦眼角。
走入少年,再也不会因每天吃不到白馒头而担心了,对面的包子铺,包子一个肉丸的,咬一口淌着油,妈妈说吃的我每天袖子上都油光光的。家里盖的新房子东面是一间厨房兼漱洗室,新盘的红砖灶台旁依然是妈妈前忙前忙后身影,但蹭亮的锅盖再也没坏过。
这个时期家里经营着小型的冰糕加工厂,厨房的用料加工厂屋里并排着三个直径四十的火堂,每天煤碳点着的红红火火的火焰映红了来回端大白锅的工人的脸。制冰糕的操作间窗口外是排队批冰糕的小贩,窗口内妈妈坐在黑色的收款桌边上收款,拉开抽屉总能看见满满蓬蓬、花花绿绿的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两元的纸币。家里的小生意让生活有了色彩,我也跟着受益起来,有了零花钱,小零食让我的生活甜蜜起来。
花一样的年纪,走出了我的小村庄,去离家几十里外的高中求学,那时,崭新的柏油路配上两旁高耸挺拔的白杨让空气中都流淌着悠远、自由的风,心里总是默念: 这样的路即使再远,也是满心欢喜。就这样,坐着只有折叠的一扇门的小巴,把我的见识又扩了一个大圈,第一次坐小巴,第一次扬起走向远方的风帆。
进入2000年,正值青春年华,第一次出远门,第一坐火车,虽然那时更多的是绿皮车咣当咣当晃悠,不像现在子弹头车嗖地时行三百多公里平稳地划过,但依旧不能掩饰兴奋的心情。城市的高楼、交错的街道看的让人眼晕。大学的校门简洁但不失厚重,入眼的主教学楼在我当时看来足够宏伟与气派,叫不上名的树木有的成排、有的独处、又有的三三两两,和校园走过的帅男靓女倒也相得益彰。百花齐放的校园,只觉自己如小草般微小,又觉天地的广阔。相比高中暗涩的青砖食堂,大学的餐厅宽敞明亮,一个摊位一种特色,煎、炖、烤、烧、炒、煮、焖、炸、烘、拌、熏、蒸……应有尽有,再也不是记忆中清水煮白菜的单一味道。生活的色彩随着跨入二十一世纪日渐斑斓。
三十而立,有了自己的房子,工作六年在郑州这样的中等城市稳稳的扎下了根。这年,我们姐妹几个,给爸妈厨房也换了新鲜的血液,燃气灶、抽油烟机、微波炉、豆浆机、电冰箱、洗手台、自来水……城市厨房所拥有的方便妈妈的厨房也一应俱有。之前搅粥的妈妈变成坐在案板前切菜搅肉馅的样子,生活的内容不同连动作都完全改变了。
改革开放的第四十年,妈妈和我的厨房也都经历着几年一大变,越发宽敞与精致起来; 餐桌也更新换代的几次,爸爸前年在新房子里放进几个成人才能抬动的上面带转盘的石材圆桌,同样是黄色却今非昔比;餐桌上的食物也更讲究起来,品种多样,颜色多彩,样子也追求着卖相;出门的代步的工具也更加便捷,城市的快速公交前后门根据路线变化分段打开,地铁已经不在是大城市的专属,中小型城市就像撒网般陆续打开,在小村庄生活的六十七岁的老爸也在晚年拥有着十来年的驾龄,出门开车也已经成了他出行必备的方式。一切的一切都是想象不到的场景。
不管是民以食为天的"食"的变化,还是烹饪美食的厨房的变化,还是出行交通工具的变化,还是居住环境的变化都折射出改革开放带给个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新景致,四十不长,从一穷二白到安居乐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富强梦想就在今天成为触手可及的当下,祖国今日的富强昌盛印证了当日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走在改革开放的大路,心存满满感激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趋于完善的大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惊艳!
网友评论
厨房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祖国的变化。写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