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自主”“自治”“自我更新”——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8.“自主”“自治”“自我更新”——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作者: 新城小学叶斐妃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23:14 被阅读0次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十一:

“自主”“自治”“自我更新”——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 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基于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分析》和《高中走班制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有感

一、引言: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

晨会的时候,学校领导会在主席台前对孩子们一周的表现进行总结。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领导们通常会表扬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对高年级(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提出批评,诸如:早读不认真、违反校规校级等。这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年龄越大孩子们反而越不听话?越不自觉了?这是不是说明了孩子们的自觉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反而降低了?这是否说明孩子们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要知道,一二年级是包班的,语文数学都由班主任一个人任教,除了副科的时间,班主任从早到晚基本都在教室里,低段纪律较好是否和班主任长时间呆在教室有关?

阅读了由杜芳芳教授和硕士研究生金哲撰写的研究论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基于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分析》后,我越发觉得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对他今后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基础教育阶段,班主任应把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首要的重点工作。

二、面对新高考,基础教育应做何准备?

我是2005参加的高考,时隔十三年,高考改革体质已经改头换面。读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基于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分析》和《高中改班制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这两篇研究论文,我对高中改革体制、高中走班制有了大致的了解。

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改革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使得走班制从选修课程延伸至必修课程,逐渐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的基本模式。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走班制不仅是一种授课形式的变革,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层次变革。

杜芳芳教授和硕士研究生金哲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让我们看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对走班制的整体感知:高中生对走班制总体持赞成态度,对走班制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及减轻学业压力等方面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看法和体验。

张鲁川主任在高中走班制背景下提出了对“班级”本体价值的思考,何为班级?班级为何?张主任认为,将“公共生活场域”作为班级的本体价值,既符合班级的实然形态和教育的应然取向,也顺应社会生活的转型和学生社会化的需求,而这,正是班级独特或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所在。

面对新高卡改革,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父母、老师应做出怎样的方法的调整与变革?学生自身应注重哪些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注重学生“自主”“自治”“自我更新”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一)自主

自主: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心理学中的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走班制的核心就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走班模式势必带给高中生学业生活的重大转变。当我读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基于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分析》第89页“学生在访谈中谈到了走班制对自我意识提高的作用”时,我充满疑惑:学校实行走班制,能感受的是自我意识在加强。关于这一点,我在思考,“走班制”真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吗?这样少部分的访谈内容是否具有片面性?走班制能否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成长?

走班制对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带来了极大挑战,如自主选课的疑惑、班级管理功能弱化、班级归属的茫然、师生沟通的无助等方面,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高中走班制,对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自主性”包括: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归属、自我调节。所有这些自主性的培养都应该从小培养。如果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性,那么无论高考体质如何变革、无论是固定班还是走班上课,学生都能从容面对,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二)自治

自治:自行管理或处理。《史记·陈涉世家》:“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汉书·南粤传》:“服领以南,王自治之。”修养自身的德性。宋 程颐 《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伏念臣才识迂疏,学术肤浅,自治不足,焉能教人。”在“公共生活”视域下,我们可以把班主任的职责界定为“以班级的组织和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班级公共生活的营造,充分开发班级的教育性资源和功能,使班级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学生自治组织”;把学生的职责界定为“通过班级赋予的公共岗位和权利,以一个主体身份履行岗位义务,承担公共责任,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活动,在班主任开辟的班级公共生活中,在成就班级的同时成就自己。”思考有关班级的若干本原问题,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班级的存在价值。

在公共生活视域下,将因岗设人转变为因人设岗,赋予每个班级成员岗位。“所有的职责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任何班干部都是学生的代表”“你担任班长并不是你能力强,而是你比我更适合这个岗位”。这几句话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班级管理和班干部队伍建设。我们班并不是人人都有岗位,孩子们有一种共识,“班长”就是班上最厉害的人,这种班干部尊卑观念的形成肯定是与我们平常的引导、暗示息息相关的。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引导,重塑班干部观念,并争取做到因人设岗,人人都有岗位,最终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班级风貌。本学期,我进行了班级岗位建设的岗位,让孩子们为班级设立岗位,然后让孩子们自主认领,实现了人人有岗位,人人负责任的良好开端。“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一个星期以来,我看到有些责任人自觉擦瓷砖、拖地、锁门等,而在以前,这些小事通常是需要我反复提醒的。

张主任在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微信群分享了这样一段话:

“西方国家尽管没有中国意义上的班级,但有很多社团、俱乐部等学生共同体,而且无论在制度和精神维度都具有民主的文化底色。但我国的国情不同。”

“我上次提及伦理实体的概念。事实上,无论从独生子女政策后的家庭结构变化,单位到企业的转制,以及中国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都在解构传统的伦理关系,造成人的个体与实体的疏离。走班制的实施会进一步消解班级的伦理属性,使得学生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在这一意义上,我不看好目前实施的走班制。”

“很赞赏董老师的研究意识。我在徐汇也调研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中。董老师的问卷调查让我更为担忧。学生对走班的利弊评价基本集中于教学和管理,几乎没有涉及班级对人的生命成长方面的影响,这说明当前我们对班级作用的狭隘理解已经成功地影响到了学生。这也是新基础教育和李教授目前的班主任研究致力于改变的。”

学校存在的合法性在于教人做人,而不是知识授受。否则外面的教学机构都可以称之为学校了。目前学校的很多做法都在消解其合法性。”

我反复阅读张主任的话,可还是读不透彻,我试着找出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共同体、伦理实体、班级对人的生命成长方面的影响、学校存在的合法性在于教人做人,而不是知识授受。

班级为什么存在?我在中国班级中长大,我在中国班级中经历些什么?我能够回忆到的最多的就是在教室里学习,因此在我的认识中,班级就是为了学习而存在。比如高二高三两年,我们全班四十几号人。可是有一些我两年里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关系比较好的大都来源于同桌、同寝室、上下铺、成绩差不多、性格合得来的伙伴。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毕业以后,班级也就随之消散。除了知识,我不知道班级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而我们的班级和“学生自治组织”相差甚远。

我经常会在身边听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给我用功一些”“家庭作业又不给我完成”“上课听讲给我认真一点,知道了没有?”每每听到“给我”这两个字,我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我想不明白,学习明明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老师或者一些家长要加上“给我”两个字?长期这样潜移默化的暗示,会不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心理认知:学习是老师的事情?学习是父母的事情?是老师和父母要我学习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都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习,有固定了老师和同学,尤其是有尽心尽责、全面负责的班主任,会时刻督促提醒学生。到了高中,开始实行走班制,我们的学生能适应吗?真的能实现自我管理吗?

看了这两篇论文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工作重点,那就是在小学六年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做”为“我要做”。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的一年级时的学生边写字边做小动作的时候,我会走过去提醒他,然后我们之间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你在做小动作,不是在写字,我认为你可以提下写字,先不要写。”每每听到我这样的建议,孩子们总是低下头,很不好意思的样子,然后无奈地停下笔,坐端正了,也没有继续做小动作。几分钟以后,我再走到他身边,问:

“你想写字还是做作业。”

“做作业。”(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这样回答。)

“那做作业的时候是禁止做小动作的哦。要很认真的。你确定要开始写作业吗?”

“我确定。”孩子们大都会很肯定的告诉我。

我发现这样长期训练下来以后,孩子们到了二年级时作业就认真自觉了很多,除极个别同学外,不需要我多加提醒。

而我也经常听见家长们的抱怨:作业么一点都不认真。叫他做作业就是不肯做,好像给我读书一样的。试想,如果换一种方式,作业之前先理清几个问题“这是谁的作业?谁来完成?”“你想先做作业还是想先出去玩?”然后帮忙分析一下先做作业的好处,最终让孩子来决定要不要写作业?要不要先完成作业再玩?这样长期的训练,孩子们就会形成一种意识:这是我该做的。我能管理自己。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学会了自我管理,无论高考如何改革,都能够很好的适应。

(三)自我更新

“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育人”并非是我们教育中平常所指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是培养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和养成,说到底是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

“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是否可以理解成自我更新,培养学生自己保持进步的终身学习习惯。我很喜欢李教授对中国班级的定义“教育班”。作为“教育班”的班级,为学生作为学习、发展的主体提供了直接的基础。将班级视为学生的生活世界,将视角转化为具体的学生:他是如何学习的?他是如何实现发展的?绝不仅仅发生在选修某门课程上,绝大仅仅意味着和同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间学科教室里学习,而是从进入一个具体的班级开始,渗透到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维度。班级里的全部生活都充满着发展的价值,都是学习的资源。当我们突出“教育班”概念时,更容易将普通高中乃至全部的教育价值与目标具体化到班级教育中。

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将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让“自主”“自治”“自我更新”成为主旋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自主”“自治”“自我更新”——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zm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