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朋友转发的征婚启事。我看了一眼,照片上的小伙眉目清秀、意气风发,不像是会被剩下的样子,于是断定是恶搞。可是继续往下刷的时候,又看到另一位朋友转发了此条消息。出于好奇,我点开了征婚启事的链接。
看完之后,我还是有点不太相信,于是问朋友,“恶搞?”朋友回复,“没有啊!是真的,我一同事。小伙人挺不错的,所以帮忙转发给他助助威。”顿时,我为小伙的勇气深受触动。
当然,现如今征婚启事网络上比比皆是,确实没什么稀奇的。不过,在这个只要出门就有99%的机率遇到认识的人的小城,发这样一条消息还是需要勇气的。毕竟,以后在大街上被人指着说“那不就是征婚启事上的谁谁谁嘛!”的机率还是蛮高的。当然,如果征婚启事上的照片是经过美颜的话,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言归正传,让我颇为感动的不是小伙的征婚行为,而是在需要爱的时候他敢于主动去争取。
数年前,当我还是刚步入社会的愣头青的时候,我曾当面向某人表白。虽然当时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利索,而且最后惨遭拒绝,但是,即使现在想来,也忍不住想为当时的自己鼓掌。毕竟,我争取过,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不知道现在的我如若再遇上喜欢的人,会不会还能像当初那样勇于说出口。
我喜欢英剧、美剧、欧美大片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这些影视作品里很少有拖沓的感情戏份,所以在这样的影片里更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也更容易感受到每一个角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信,在欧美国家,不论男女,大部分都勇于表达爱。不过,后来证明我只看到了表层而已。
在英国的时候,墨西哥的室友T即将回国,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人在她的房间里聊天。她抱着枕头说到,“我爱这个国家,我爱这里的一切,我真的很舍不得。每个人都那么的友善,六周的时间好像眨眼就过去了。”在大家的一番感慨之后,她接着说到,“我会想念这里的一切,这里的每一个人,还有···”然后她满脸幸福的跟我们讲起她和James的事情来。
T到英国之后,发现有大把的课余时间,于是她在当地的一家超市做起了义工,也因此认识了同样在超市做兼职的James。刚开始因为两人上班的时间都是错开的,所以见了面也只是打个招呼而已。后来,两人被安排在同时段上班,慢慢开始熟络起来。T的英语不太好,每次想表达点什么却说不出来的时候,James就会笑话她。不过笑过之后,他就开始耐心的教T,从不嫌她笨。有一次,T生病了,James特意给她带了药和果汁。此外,不知从何时起,两人养成了每晚睡前都要在WhatsApp上互道晚安的习惯。于是,在六周的相处中,两人渐生情愫。
然后T一改往常乐呵呵的样子,有些难过的说到,“前几天James约我吃饭,说有事想跟我说。从他热切的眼神中,我大概猜出他想要说的事。所以,我找借口推脱了。”
我立马问到,“Why?”虽然当时我脑子里有一个特别庸俗的答案。因为T已经36岁,而且因为身材的原因,她看起来会比实际年龄老,而James只是曼城大学的学生,顶多二十六七岁。这样的年龄差距多少成了我究因的点。可是,事实证明,在场所有人,除我之外对此根本不care。好吧,我口口声声说“开放度、包容度”就是打自己的脸。
T大概解释了一些原因,无非就是距离、家人之类的。虽然我能理解她的处境,但对于这些答案,我并不满意。于是,我转向巴黎女孩Clair。毕竟,巴黎女人素以思想独立、开放著称,而且以我对欧美人的“了解”,我很肯定她会支持我的观点——既然互生情愫,就应该给彼此一个机会。可是,她的答案让我张目结舌。Clair说,“如果我是T,我也会选择果断离开。”
我直接问出心里的疑问,“我一直以为对于感情,你们都比较勇敢、直白,是我理解错了吗?”Clair一脸认真的看着我,说到,“如果遇到合适的感情,我们确实会主动争取。可是,我们也不愿冒险让自己受伤害。”瞬间,我为自己的自以为是感到脸红。
事后,我才想明白,我所理解的勇敢不过是有勇无谋的莽撞和不计后果。而真正的勇敢应该是对自己负责的前提下,主动去争取,去为自己渴望的人或事努力。或许,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爱情越发慎重。并不是岁月磨光了他们的胆识,而是时光教会了他们理智的勇敢。
抱着吃瓜群众的心理,好奇后续发展如何,几周后我再次点开那条征婚启事。可是,链接打不开了。我在想是小伙改变了主意,删除了消息,还是他已觅得意中人,不再需要征婚。当然,我希望是后一种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