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与一位老友,在小城老街的咖啡馆里,选了一个临江的座位坐下,半掩着的窗帘遮不住水面河畔路灯的倒影,风从水面上轻轻掠过,灯影灵动。
老友问:“大城市能看得到河吗?像现在这样”
我说:“看得到海!像电影里的那样!”
两人不约而同默默地笑了。此时服务员也来到桌前,没等人家开口询问,老友便说:“麻烦要两杯拿铁咖啡,谢谢。”
我问:“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哪种口味的咖啡呢?”
“这个不难想象,”老友颇为得意地说,“印象中,你似乎只喝清茶。”
“咖啡倒是很少喝,不过,麻烦给我来一杯白咖啡,谢谢。”
昏暗的灯光静静照在圆形的桌子上,依靠着柔软的沙发,咖啡馆里播放着轻音乐,听得出来,那是一首钢琴曲——《蓝色多瑙河》。
老友是一位深刻的人,尤其对文字亦是十分的敏感,与他交谈,总会给人一种思想的厚度,以及对生活的深度感触。
“你记得我给你看过的那本日记簿吗?”他平静地说,说着转身从包里抽出了一摞本子。
“记得,应该写了快三年吧!”
“嗒”,一摞本子应声放在了桌子上,封面已经开始变得泛黄。
此时咖啡正到,热气微腾。
“不过,最近遇到一位朋友,她在我的本子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或许可以与你分享一下”。
他右手慢慢端起拿铁咖啡,细细地品了一口,“你看看这一页”,他给我翻开了写着密密麻麻文字的一页,我依旧记得那是铅笔字,字迹清秀,颇有独特的风格。
也就是那一页的一行行文字,我至今难以忘怀:
“看完了你的日记,没有想到十九岁的老男人的心思如此细腻!”
“难得每一篇每一言都关注着身边发生的的点滴,更难得关心感激着自己身边的人。”
“是我们遇到的那些人成就了我们的现在。”
“可以看出你对自己的严苛要求,对别人的温柔。”
……
这是那位朋友写在老友他日记薄上的很长的一篇文字,仔细看了一眼开头的日期,已经是两年前了。看得出来,也感受得到,他们的关系很好,至少在那个时间里,互相理解着,互相鼓励着,互相支持着。
“你俩现在还联系吗?这一页的文字,尘封了近两年。”我合上日记薄,端起咖啡,轻轻吹了一口气,看着坐在我对面的老友。
老友微笑着,但语气坚定:“朋友嘛,尤其是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相遇贵在相识,相识贵在相知,联系肯定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你知道吗?我很喜欢文中的两句话。”
“容得下别人,也要容得下自己”,老友他顿了顿,“道阻且长,那就且歌且行吧!”
我猛地点了点头,他立刻会意地笑了。
“还是你了解我。”
其实,在一起写文字那么长的时间了,老友与我之间的默契,总归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
“我的这位朋友,是学导演专业的。”老友说道
“难怪,对人对事,都是如此的敏感,文字里可见一二。”
推开窗帘,窗外是穿城而过的江水,岸上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在此刻只看得到漆黑的轮廓,清晰明朗。
……
“道阻且长,那就且歌且行吧!”
从咖啡馆的玻璃门里走出来,戴上围巾与小帽,双手揣进大衣的口袋里,昏黄路灯下,只留下了两人夜行的背影。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