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茶壶说
早上和一个高中同学闲聊,无意间提到了关于“多读书”这个话题。鉴于最近在大学寝室群里发起了以“理财”为主题的读书行动,手边有阅读清单,就很自然地建议我的同学读一读这方面的书,哪怕只是为了开拓一下思路。
然后,我就接到了我同学的暴风式吐槽,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点:
1、写书教别人理财的都是骗子。
2、现在书质量都不行,花五百块买一本书里面能用上的也就五十块,并且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他买了一本书发现讲解的都是他知道的基础知识,只有少量是他不知道的。
3、自己不是很聪明的那种人,也就只能看看小说了。
我无言以对,只好匆忙转移话题,跟他聊了点别的东西。
这不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对读书很抵触的人,也不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不会读书的人。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读书之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即有目的性的读书。
今天想说一说,如果你觉得读了一本书,没有达到目的,那么在喷这本书,甚至在喷读书这件事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呢?
排除市面上滥竽充数的那些书,我个人觉得,一本书能够为人称道,除了那些拿了钱的营销之外,多少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古人所谓“开卷有益”也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会认为烂书就是烂书,一无是处,从头烂到尾,什么好的地方都没有。或者,不认同书里的某些观点时,就会认为整本书都是歪理邪说。
不得不说,这种一杆子打死一船人的想法,还是很符合现在“二元”看待问题的风潮。
抱着这种想法读书的人,我想大部分都会觉得目之所及,全是烂书。因为很难有哪一本书完全契合读者的观点。
书本身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既然世界上不存在思想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又怎么会存在完全契合读者的书呢?
当然了,此处排除那些专门为迎合读者而写作和出版的书。不过,就算是这样的书,也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因此,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求同存异的心态。
认同书中的观点,并且被作者缜密的逻辑,或者独到的角度折服,这固然是一种收获。
那么不认同书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理论并且找到足够的论据反驳作者,难道不是一种收获吗?谁说书上写的都是对的?古人还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呢。
自己看书懒得动脑子,就不要把所有的错都推到作者的头上。
读书,读的其实是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不是具体的事情,也不是仅具有个体意义的经历。
人一生所能经历的事情是有限的,而读书会让我们开阔眼界,懂得更多,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我们通过书,窥探到了另外一个人的思想,并且将它融入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吗?
寻找能够借鉴到自身的地方,这才是读书。不然一本书读完了什么都没得到,跟浪费时间和金钱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能这么说读书这件事,有点功利,既不浪漫,也不唯美,但它算得上有效。
至少,在选对了书的情况下,可以避免你在读完之后,把书撕个稀烂,再来一句“TMD什么破玩意儿”。
两都腹:记录两个平凡人对世界的看法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