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胸襟开阔颜真卿受到过他的提携,他的一首应制诗却道出了繁华大唐背后的无奈
先说人:
这次要说两个人,一个是作者孙逖,一个是诗中的主人公永乐公主。
孙逖:唐代开元初期的诗人,他与当时被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苏颋齐名。孙逖很受张说的器重,张说做兵部尚书的时候就十分赏识孙逖的才华,还让自己的儿子称呼孙逖为仲伯,张说当宰相时更是对孙逖提携有加。张说对孙逖的提携之恩对孙逖来说无疑是一种正向激励,孙逖当考功员外郎(主管考试的官员)时将张说对他的提携之恩发扬光大,这种不怕后来居上,敢于提拔人才的胸怀是难能可贵的,真可谓胸襟开阔、不忘初心,满满的正能量。他做考功员外郎的第一年就提携了杜鸿渐和颜真卿。后来颜真卿还为孙逖的文集作了序,并在《孙逖文公集序》中写道“其为诗,必有逸韵佳对,冠绝当时,布在人口”,可见颜真卿对孙逖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永乐公主:她既不姓李也不是公主,她是人在家中坐福从天上降或者祸从天上降,她是复州司马杨元嗣的第七女,杨元嗣是东平王李续的外孙,这样算来这个杨家七小姐和大唐皇室也算是八竿子打得着的亲戚。一天小杨和她的爸爸老杨在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生活乐无边,突然一道圣旨从天而降,这位复州司马家的七千金一下子被封为永乐公主。真不知道这位杨司马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然后这个永乐公主就要履行公主的责任和义务去和亲了。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永乐公主和亲发生在开元五年,那时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三十八年的时间呢,唐朝还处于开元盛世时期,为什么要让自家的闺女远嫁契丹族呢?原来在武则天时期后突厥汗国在漠北地区越来越强大,经常骚扰唐朝的北部边境,唐朝为了对付突厥就没有太多精力来对付东北地区的契丹,并且大唐和突厥的关系常常影响着契丹,契丹时而归顺大唐时而归顺突厥。唐玄宗时期通过和亲来笼络契丹族首领,同时还可以利用契丹孤立突厥,减少东部边疆的军事压力,集中精力对付突厥。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契丹族首领李失活来到长安朝见唐玄宗,契丹的归降让唐玄宗非常高兴,主动赐婚,并下诏称:“于已赐婚,纳女问名、兹焉迨吉。宜升外馆之宠,俾耀边城之地,可封永乐公主,出降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就这样这位杨家七小姐被封为了永乐公主,并且马上又要成为契丹王妃了,一下完成了人生的两级跳跃。婚礼是在长安举行的,整个婚礼惊动朝野,婚后永乐公主跟随李失活返回契丹,唐朝的很多官员前来观礼送永乐公主入蕃,孙逖就是其中一员并写下了《观永乐公主入蕃》一诗。
在说诗:
观永乐公主入蕃
唐 孙逖
边地莺花少,
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
龙塞始应春。
边塞地区环境苦寒、气候恶劣、生活艰辛,黄莺燕儿这样美丽的鸟儿是很少飞到这儿来的,漂亮的春花也很少在这儿开放,虽然已经过了新年,春天已经到来了,可这儿一点也感觉不到春天那种欣欣向荣、万物更新的景色。我大唐永乐公主从京城来到这里,就像仙女从天上降落在人间,这不毛之地的边塞才有了春天,才有了莺花,才有了大唐天子的恩泽。
这是一首中规中矩的应制诗,应制诗的主要功能就是歌功颂德、拍马屁。一般这样的诗都充满着“仙”、“宝”、“珠”、“光”等字样,翻译成人话就是“皇恩浩荡”,“你最牛逼!”,所以这种诗一般没有什么思想内容,也很难有什么艺术成就。但是孙逖这首应制诗却上来写边疆的苦寒,这就和一般的拍马屁不同,这是一种高级的拍马屁,因为写边境的苦寒是来映衬永乐公主到达后带来了春天的温暖,并且“美人天上落”实说永乐公主像仙女一样从天而降,暗指大唐天子的恩泽从天而降,这种低调的高捧确实能够甩出那种不顾吃相的舔狗们好几条街。这首应制诗只是拍马屁的艺术高明些估计还不至于能够流传千年,这首诗的后两句仔细品味就会感觉到一种作者想说却又不能说的无奈,体会到作者那种明颂实叹的感慨。我大唐公主要远嫁他乡,此去千里不知道是福是祸,真是“社稷依明主,安危寄妇人”。整首诗的情感都尽在不言之中,在这不言之中透过大唐的繁华道出了大唐的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