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书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书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作者: 黑色火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0:10 被阅读23次

    在外国文学史上,所有人都承认《尤利西斯》是一部经典巨著,可是把它称为“天书”也是共识,因为读不到一半就会放弃。作家纪德更是直言,若不是充满淫词秽语,《尤利西斯》不会有一百个读者。

    《浮士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巨著,被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一面完整的镜子”。可博尔赫斯却说:“对于德国人和奥地利人,《浮士德》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但对于别的民族,它是最著名的能引起厌倦的方式之一。”

    一方面是文学名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是人们仰之弥高,束之高阁的无奈现实。为什么我们不爱读名著或是读不下去名著呢?这实在与读不懂名著有很大的关系。

    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要经过时间的淘漉,虽然时间是其价值的最好证明,但是时间也会造成阅读的障碍,在今人和古人之间形成难以理解的鸿沟。

    时间在变,表达的内容在变,但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其实并没有变。以西方文学为例,经典故事的灵感多半出自圣经、莎士比亚全集和古希腊神话这三个范畴。不同的作家只是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巧妙融入到已有的各种模型中去加以变化,从而得到全新的故事。所以,掌握作品背后的创作规律,识别文学作品的原始内核,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间的障碍,而且对赏析作品,甚至是二次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就是这样一本解密文学创作的书。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作家。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及创意写作。他的文学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课之一。针对人们对于经典作品的困惑,托马斯在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主题、象征、讽刺等等表现手法,并带领读者重新去阅读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无论是对于青少年朋友还是成人读者,阅读本书都是一次无比愉悦的发现之旅。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走进经典文学的世界,去认识那些我们不曾知道的秘密。

    1.魔鬼就在身边,所有故事都是一个故事

    人类是靠讲故事联系彼此,最终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文明,但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仿佛我们的故事数量庞大,无穷无尽,永远都讲不完,也听不完。其实不然,《文学课》指出,所有的好故事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从一个原型出发,都是在讲述一个主题——人之为人的故事。

    开头我们提到的《浮士德》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浮士德将死之时,魔鬼跟他做了一笔交易。浮士德可以重获新生,并得到世俗的享乐、财富和权力,前提是他需要付出自己的灵魂与魔鬼交换。浮士德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最终,等他发现自己身陷地狱时却已经悔之晚矣。这就是最能引起其他民族厌倦的歌德的代表作。我们再来看另一篇故事,做一下对比。

    在小说《阳光下的葡萄干》中,当非洲裔美国人杨格在白人区购得一处房产后,一个举止得体的白人邻居拜访了他。邻居表达出希望他不要来这里居住的想法,作为交换,他将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与此同时,主人公又恰巧因保险被骗生活陷入了窘境。接受建议就意味着承认黑人和白人不平等,不接受建议则意味着失去一笔救急的资金,立即陷入严重的家庭危机。

    这是一个著名的表现种族问题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与《浮士德》相比,简直就是一本童书。但是,他们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探讨的都是人类价值观的永恒主题。

    魔鬼无处不在。浮士德在魔鬼的诱惑下堕落,而白人邻居其实也正是那个魔鬼。如果主人公接受了建议,邻居从他身上买走的可不仅是居住选择权,还有自尊,甚至是他的公民身份,这跟《浮士德》中出卖灵魂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就是《文学课》一书为我们介绍的第一个重要观点:伟大作品的主题都具有互文性或者说都是有“原型”的。

    这种原型来源于对人类喜好的观察和总结,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对于这个观点,更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新瓶装旧酒”。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文学,每个作家都是在借鉴前人的模型在创作。要想真正理解伟大作品,去寻找它的原型很有必要。正如前文所说,理解《阳光下的葡萄干》可以在《浮士德》中得到启发,而理解《浮士德》去圣经故事中寻找答案同样会有收获。

    作家从不担心人们会厌倦旧的原型。新瓶敢装旧酒,就是因为酒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最普遍的认同,而且人们还会一直认同下去。所有经典作品都是新颖性和熟悉性的和谐统一。人们习惯于通过已知去感悟未知,新颖性让故事具有可读性,而原型则提供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味道给人以安全感,只有在安全和新颖的和谐统一中,故事才更有张力,更有深度。

    《老人与海》和《纳尼亚传奇》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老人”和“狮王”虽然在新颖性上完全不同,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具有很多相似的内核,比如和儿童相处愉快、会经历痛苦挣扎、独自一人在荒山野岭、背着自己信念的十字架、带给人希望等等,没错,他俩的原型都是“基督式人物”。正是耶稣基督受难这一经典的人物行为模式,才让老人圣地亚哥和狮王阿斯兰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2.不但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政治故事

    作家的灵感来自原型,也来自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而周围世界发生的大事小情,大多与政治有关。这里所说的政治并非政党治理国家,他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宽泛。人们在社群中如何互动,个人权利如何伸张,掌权者的渎职黑暗都可以包含在内。从这个角度再去重新审视名著,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拿我国的四大名著为例就可见一斑。《三国演义》说的是如何掌权,如何利用权力的故事;《水浒》同样说的是正义与权力的较量;《西游记》不但直接塑造了反抗权力的主角,还把权利之争引入了宗教的范畴;《红楼梦》仍然是一部红尘男女在权力浮沉中如何相处的故事。

    《文学课》一书提醒我们,几乎所有的伟大作品都与政治有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些表现的比较直接,有些表现的比较隐晦。其涵盖范围包含了各种题材类型,甚至即便是一些惊悚小说也会借助主人公的阶级属性来表达作者真正的用意。

    比如在著名的惊悚短篇小说《红死魔的假面舞会》中,虽然小说讲述的是一场瘟疫引发的悲剧,但是作者却把悲剧放在了王公贵族这一特定阶层身上,其政治导向不言而喻。

    所以,对于理解经典文学作品,大多还要从政治角度再做一番考量。

    3.政治不是阴谋,角度要紧跟作者

    当然,从政治角度理解作品是为了丰富作品的内涵,而不是要把所有作品都划入阴谋论的范围。在这里,作者托马斯强调,只有真正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才能理解作品真实的含义。

    在《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是一名孤独无助的底层渔民,但是作者对这种身份的设定并非是要表现贫富阶级的对立或者是社会的冷漠,事实上《老人与海》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是要表现出“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这一美国的时代精神。如果一厢情愿的非要将其归入是对社会的政治影射,那也就意味着我们阅读经典名著的角度出现了问题。

    这种应该注意角度的问题还体现在要充分理解书中人物的所作所为上,作者托马斯提示,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去阅读,而要回到故事中,回到故事发生的年代,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去看待故事中人物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阅读《水浒》时,很多人都对宋江一心想要被招安心存恨意,认为这是梁山悲剧的主要原因。可是如果回到故事发生的朝代,在当时的价值取向来看,被招安才是最政治正确的事情。《文学课》就提醒读者,我们可以不认同主人公的做法,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就认为主人公是好人或是坏人,这非常不利于我们去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事实上,只有设身处地地从宋江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逼上梁山这个“逼”字的内涵,从而理解作品,滋养身心,得到人生的启示。

    4.象征并不唯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除了主题深刻,名著的另一大特征就是朦胧的意象和隐晦的象征比比皆是。可以说能不能参透象征的背后所指,对于理解作品内涵和增加阅读乐趣都至关重要。

    所谓象征是指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比如鸽子象征和平,玫瑰象征爱情。人们常常认为,文学作品中象征会代表某种固定的含义,而且这种含义是唯一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文学课》一书就认为,经典作品中,象征往往都具有多重含义,而且不同的读者得到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关于象征并没有标准答案。

    在马克·吐温的名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白人孩子哈克和黑人奴隶吉姆一路顺密西西比河南下逃亡。在此,河流仿佛象征着自由,吉姆利用它摆脱了奴役。可是河流却又把吉姆和哈克带到了南方,进入了蓄奴区。那么,此时河流又变成了象征压迫或者是无法逃避的命运。

    在这里象征的含义是多变的,我们往往习惯于把象征的答案交给作者,其实,阅读也是一件需要想象力的事情,读者的创造力和作家的创造力同样重要,正是读者的再创作,才让经典作品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5.讽刺不是嘲笑,而是出人意料

    与象征类似,讽刺同样是文学作品中另一个经常会用到的创作手法,而且,往往会起到为厚重大餐调味的奇特效果。与以往的印象不同,作者托马斯认为讽刺不是嘲笑,而是情节没有按照人们想象的趋势发展,也就是出人意料。讽刺最终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有趣,另一种是伤感,有时也会兼而有之。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人公一再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调戏妇女却都不能被捕,而当他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重新开始时,却被送进了监狱。这里的反转就是讽刺,从中体现了作者鞭挞美国社会不公正的畸形法律和对底层人民无以为生的同情。所以,当情节出现让人意料之外的事件时,应该及时注意,讽刺的出现,很可能正是作者真实意图的表达。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不仅介绍了很多文学创作的深层理念,也提及了很多具体的表达技巧,比如旅途都意味着寻找自我,地理环境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风雨雾雪皆有含义,伤疤残疾并非偶然等等。

    正如作者托马斯所说,阅读文学作品应该是赏玩。如果阅读一本小说或者戏剧没有获得快乐,而倒像打了一场战争,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最大的可能就是人们缺乏对文学作品内部逻辑的理解。去了解作家创作的基本规则,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阅读应该是有趣的,阅读应该是愉快的,希望这本《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能够为你开启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打开通往经典文学的大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va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