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这几年开店的心得与经验,开餐饮店赚不赚钱的因素统整一下
1.人时生产力
一家店其实要赚钱与否最关键的就是尖峰时刻的最大容客率、翻桌率还有出餐效率,因为其实用时段来分析人潮与人事安排,尖峰时刻是一整天的时段当中最容易产生获利的时段。
如果用每人每小时的生产力来计算,尖峰时刻的人时生产力有可能是离峰的2~3倍。
举例来说:早餐的尖峰时刻大概是7点到9点,假设平均一小时30个来客,一个客单80元来说,使用三个人力,那这两个小时总共创造了60个来客*80客单来说,创造了4800元的营收,三个人力各两小时,使用6小时生产了4800元,一人一小时的生产力是800元。
离峰时刻如果一小时只有10个来客,一样客单是80元,使用3人=3小时,那就是800/3=266元。
也就是说生产力尖峰时刻是离峰时刻的『3倍』。
所以其实换算一下,如果一人一小时时薪是120元,那尖峰时刻的人事薪资比例是15%,离峰时刻的人事薪资比例是45%,尖峰时刻赚钱,离峰时刻是赔钱的。
所以这是很多餐饮店大量使用PT的原因,因为离峰时刻必须降低人时,这样才能达到『日人时生产力』在合理平均值之上,这也是赚不赚钱的一个很大的基本要素。
2.尖峰时刻的最大容纳量
从1我们会知道,尖峰时刻能不能处理单是一间店赚不赚钱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当中包含了:
*人员的操作熟练度与默契配合度
*尖峰时刻的最大翻桌率
*动线规划是否有助于最大出餐量
3.离峰时刻的应用
我的经验是去拆解每个营业时段的不同顾客需求,然后调整成时段策略去因应。
这部分必须要考虑到『商圈结构』,商圈结构会影响TA的分布状况,因为每个时段的时段需求不同,要在同一商圈里面找到不同族群与不同需求,然后在同一店铺里满足,这是必须去观察、分析、拆解顾客需求、调整动线与服务项目,这当中包含了『定位』的转变。
定位不能在只锁定同一群受众,而是要把受众拆解,然后分拆出受众需求。
举例说:
*早上的6~7点通常是家庭主妇或者家里负责采购早餐的人出来买早餐,他们的特点就是『大量但低价位』,因为要买着全家的早餐有预算问题,通常是买一家人的,族群大概都是子女还在求学阶段的父母亲出来购买。
*7~8点大概是一些学生族群,上课时间约7点半左右,或者父母亲载小朋友出来上课,因为目标族群是小朋友,消费金额通常也不高,量体也不大,较赶时间,所以做好的三明治会是首选,然后果酱类牛奶类商品会卖的比较好(小朋友需求)
然后有一些上班族会比较早出门,电话单开始进来,会开始需要应付电话还有现场,零星的内用族群。
*8~9点是上班族的上班时间,通常也是较赶,以做好的现成品搭配一杯饮料为主,有时间观念一点的会先电话点餐,以外带为主,内用较少。
*9~12点通常是一些不需要上班的家庭主妇,内用居多,较离峰时段,消费金额较高,可以坐下来享用早餐,所以店里面的舒适度影响了他们是否愿意前来。
有一些年轻族群或者是同为服务业的年轻人,以早午餐为主。
有一些上班族已经进公司,公司允许订早餐外送,会有外送订单。
*12~13点 会有上班族中午休息的订单或者出来买午餐,有小段的休息片刻,但因为休息时间短所以也会赶时间,短暂内用或者选择外带回办公室吃,所以有外带需求。
从这些时段切割出不同的需求点,然后必须设计出一套可以因应全时段解决需求的服务,缩短尖峰与离峰间的落差感,让全时段来客遍布较均匀,一部分是尖峰时刻的人时可提高,一部分是离峰时刻不至于亏损,这样整体的日调配后可以让整体的店体质更好。
4.要经营全日形态吗?
目前我还是不会投入全日时段的原因一部分是本身初始定位问题,要转型为全日还要依商圈特性,产品总类与业态来思考。
有时看似租金或固定费用不会增加经营全日形态好像比较好,但实际上去细算,就如前面所提,尖峰时段如果无法去弥补离峰时段的亏损,那拉长营业未必有利,下午的消费习性与晚上的消费习性,商圈的人口结构都有关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除非商品结构可以同时在早、午、下午、晚上都可食用且广泛被接受,这样才比较有办法,但这考验的是在地『食』的文化面与习惯面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商圈都适合,在这样的思考下,我还没找到去经营的切入点,这也是还没转到那边的原因。
结语
一间店会不会赚钱跟商圈人口结构,习性,商品属性,人员操作的顺畅度,动线的安排,人时生产力,内用外带外送比例与内用座位的比例问题,商圈的开发与品牌朔造力,市场沟通能力......都有直接与间接关系,所以餐饮看似简单,但其实没那么简单,一个环节出错就不容易赚钱的。
我建了个创业销售圈子群,292666931,验证码:486,有一千多位销售大神,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