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门无痕

炎热酷暑,40度的高温已是常态。
但新(自)媒体行业的热度,已大不如前;脱缰的野马,在自由的大草原上狂奔的疯闹场景已消失殆尽。
多了些秋风之下的肃杀悲凉,少了些硕果累累的丰硕景象。
1
3个月创造2亿的浏览量,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想象这样的天方夜谈;可它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每当夜幕降临,晚上8点的闹钟总会如约而至,它躁动不安地响着;在我的脑海之中,曾经那第8层楼上的办公室里的画面,断断续续地缓缓浮现。
那是一间不到50平米的独立办公室,位于主厅办公室右侧,毗邻交通主干道;从办公室两侧的窗户放目望去,除了乌龟爬行的小汽车外,更远处就是一片片待建的楼盘。风光好与不好,无从说起,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外”还是“内”都透露着压抑与荒芜。
这间办公室的门上的标牌显示:视频项目组。正如其上,约20人处在其中。两种岗位(文案创意编辑和视频剪辑师)以及三个项目团队(A,B,C)。有幸,我所说的故事奇幻故事就从这里“诞生”。
2
当我得知参与新项目时,一时脑子一篇空白。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在写作领域也是一样。
那时的C项目是从零开始,一切的人与事都是全新,在最为开始的半月里,由该项目的领队(原记者),其带着一个萌新女徒弟编辑在支撑着,因为人手不足以抽调补足的缘故。
由自媒到GM的转变,由随意的小说故事领域跨度到“头顶利剑”高悬的国际SZ(全球JS)领域,这无疑是一场“从零开始的自学之路”。
好在这一切都有章法可寻,毕竟项目领队是有着两年记者从业经验。
C项目的运营,可谓是戴着脚镣在跳舞。
写作内容、新闻素材、文案创意等各项事宜都需要和甲方团队对接;每天的上午文案创意选题报送审核、下午的文案报送初审,成片的初审,文案成片终审,缺一不可。
一边咒骂着,一边眼带笑意的享受着。因为初创团队在C项目启动45天左右,达到10人满编,数据量也开始逐渐有了起色。
3
隐约记得,领队曾透露称,这个项目账号就“废号”,之前的运营团队将其玩废了,每天10+万的文章和视频很少见,比不上其他同领域账号。
在接触的过程中,也深有体会。大致的爆文制造差距为9:1。
如此废号的状态,到后来我只记得三个重要节点:
1.在第50天左右,某榜数据显示某领域日榜榜单,超越了一众大号,获得了第一次榜首;(当日的浏览量约800+万)
2.在第80天左右时,制造了一篇千万级流量的文案创意爆文;(甲方团队负责人告知,某平台以发函的形式,向他们表示祝贺)
3.粉丝量由原来的15+万的“废号”,在3个月后约99+万……
这的确是天方夜谈?
在我没有参与C项目之时,从未敢想。每月800+万的数据量,几乎就是逆天欢庆之喜悦。然而,在C项目面前,这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团队,一切都是空话。
4
事情的结果固然可喜,但其中的危机,也是令人惊心动魄。
来源真实、素材安全,一直是严格坚守的准绳;某些重大热点涉及到敏感问题,宁愿不要流量也不能去触碰选材。这即使甲方团队的要求,也是自己的底线。
某编辑因为此前是热点流量制造高手,调入项目中后,如法炮制便坏事了。因为属性不同,操作的行文手法、写作风格、技巧等一律照搬照用,结果弄巧成拙。
安全和商业流量,一直是矛盾的对立点,如何来权衡把握?一个重要的商业化前提,如何来践行,这总是令人所陷入深思。
5
所有人都看到成就,却总是忽略成就背后那个夜以继日的加班身影。
3个月的2亿流量,个人是如何制造的?用我的经历来讲,除了快速适应、有写作底子之外,最为重要的你能看到一个目标,一个有形的人在引导。不然,如此的工作量,早已是将人击垮掉。所幸,终有所获,受益匪浅。
奇幻的传闻,定当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但凡点到为止,我怕文章被再次锁定,仅此而已。
6
我从来称呼自己为一个“写手”亦或“写作者”,至于“创作者”标签,自知力所不及,何其与之玷污?
潮水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但总归不是当年的原样。
除了留下残存的记忆,那一切犹如梦一场。
晚8点的闹钟,响了有段时间了,似乎是什么东西落下了,苦思冥想良久未得其果。只觉得滚烫的空气,让一根根汗毛有了烧焦的味道,猛地一个激灵才发现,我把这件事遗忘至此了!
文字写手的自述已画上句号,化在了炽热的倾盆巨浪之中!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