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一句:“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已然成了一句俗话,在许多电视剧或电影中也经常会听到。
石榴裙这个词有意思啊哈,男人喜欢,女人更喜欢。
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所以说石榴裙为年轻女子所珍爱。一般用来代指迷人的美女。或者可以说美女穿着一袭石榴红的裙子,显得非常的迷人。
由于石榴裙经久不衰,于是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不能自拔,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
至于,历史上最早提到石榴裙这个名字的,是南朝梁时期的《南苑逢美人》,其中写道“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当年太宗驾崩后,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则天,还是整天想着让李治“开箱验取石榴裙”呢。
而“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却出自杨贵妃。
据说玄宗曾设宴群臣,邀杨贵妃起舞助兴,贵妃端起酒杯在玄宗耳边呢喃:“这些人对臣妾侧目而视,很不恭敬,臣妾不愿为他们跳舞。”
玄宗听了之后心疼贵妃,因此下旨,要求文臣武将见到贵妃一律要行礼,拒绝行礼的都要论处大罪,众臣无奈,纷纷跪在杨贵妃的石榴裙之下,因而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话。

关于石榴裙聊得有点多,我们切入正题哈,我们今天就聊武皇——武则天。
不过,聊武皇,还是绕不过石榴裙,我们往下聊。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她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女帝。
唯她一人,自名为瞾【zhào】,上有日月,下有天地——明空。
这个撼动天下的女子,亦曾有失意之时。
她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太宗驾崩后,她不得不在感业寺为尼。
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亦是她人生中最为低谷的时期。
此时,登基后的李治已拥有三宫六院,早已把她忘却。
曾经明媚放肆地驯服烈马的少女,在感业寺里惴惴不安。
她并不愿意在这里终老,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在感业寺诵经,做苦力。
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亦充满了命运的转机。
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反之也如此,成功女人的背后,更少不了男人的支持。
很多领域,女性想要获得成功,会比男人付出更多。
因此,成功女人的背后不仅少不了男人,且她们背后的男人,往往也并非等闲之辈。
而这个她念念不忘的男人就是李治——当今皇上。
因为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二人就已互生爱慕。
她认为,李治是她摆脱困境、脱离苦海唯一的救命稻草,想要改写命运,就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男人。
于是,她写下了这首《如意娘》,李治读了之后,终于想起了在感业寺削发为尼的武媚娘——这个他忘却了许久的旧情人。
李治被武则天的“深情”所打动,与她再次相爱。
武则天得以再次进宫,人生从此改写。
这首《如意娘》,是武则天最巧妙的手段。
短短四句,既昭显了自己的才华,又引得李治怜惜,可谓是一个绝佳的计谋。
《乐苑》上说:“《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
赏析
《如意娘》是武周女皇帝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创作的一首情诗。
此诗前两句写抒情主人公因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精神恍惚,身体衰弱。后两句写自己泪湿衣裙,有箱中石榴裙为证。
全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痴情女子对情郎的期盼,极写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开头两句意思是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
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朱,红色;碧,青绿色。
思纷纷:思绪纷乱。
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
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
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
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
“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
“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
至此,这两句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比来:近来。
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打破前两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
“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但诗人最终找到了相思的可寄托之物——石榴裙。
石榴裙是女性的装束,更是血泪的象征。
这个一往情深的思妇,出神地想象着她的意中人,以为意中人会从衣裙的斑斑泪痕中体会她的刻骨思念之情,来回报她的忠诚。
于此,痛苦、惆怅淡化了,她获得了精神上暂时的舒展和自由,她的等待不是无望的。诗中分明显示了她的一丝快慰和满足。
“开箱”句用想象和虚拟的动作,生动地展示了思妇的完整形象,也昭示了情绪的丰富可能,勾勒出条有起伏、有落差、若隐若现的情感曲线。这个结句韵味隽永。
诗人将满蘸泪水的石榴裙藏于箱中,不但展示了女子的害羞心态,而且暗示了她所珍藏的乃是一份永存心田的爱意,一缕永不褪色的真情。
一个堕入情网、痴念情人的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就连诗仙李白读了这首情诗,都感慨其创作水准之高,自叹弗如。于此可见此诗的魅力。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