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是为数不多的若干亲密关系之一若恰当利用,父母就能够成功的教育子女,使得子女健康成长。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尤其人际关系障碍比较突出的孩子都和父母的教养,或者父母造就的家庭环境有关系。所以,现在市场上家庭关系之类的讲座比较火爆。
根据我自身的体验及在与家长、孩子们的互动中,发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家长角色的混乱,比如爸爸妈妈在家里往往扮演的并不是真正的爸爸妈妈的角色,可能更多的带着一部分在工作中的角色进入了亲子关系,父母不是父母,父母变成了领导,变成了老师等其他角色,而孩子也不再是孩子,孩子被动变成了下属、员工、学生等其他角色。
弗洛姆说,如果心理治疗者不能为病人提供或创造一种随便而宽松的交谈气氛,那么多么高明的技术也是不起作用的。同理,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提供或者创造一种随便而宽松的家庭氛围,那么无论多么丰厚的物质条件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心智成长也是有欠缺的。
亲密关系的几个关键性概念:接受,理解,尊重,投情。
接受,是发展关系的前提。是指包容对方的短处缺点,同时又重视和欣赏对方的长处和优点,这也是无条件接纳。更重要的是要互相接受。无论是咨访关系,还是普通的人际关系,还是家庭关系,都要做到相互接受,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展良好的关系,进而发展成亲密关系。
理解,是把对方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并得到对方的认可,得到对方的认可是很重要的一点。家庭关系出现障碍,很多时候是对对方的所谓理解并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
突然想到网络上的那句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尊重,是把对方作为有个人独特性、独立自主性的人去看。为什么要尊重他?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是由于他和我一样,都是人!
在家庭中,尤其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把孩子当成具有独特性的个体看待了吗?真的尊重他了吗?真的把他当人看了吗?有没有在某些时候,相当然的认为,你是我生的,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这样的时刻,家长并没有把孩子当孩子看待,而是把孩子当成了父母的附属品看待。又有多少的家长是这样觉得的呢?
如果真的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其实对某些家长是有挑战性的。但,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小。
无论是接受,理解,还是尊重,都是相互的。要想别人接受我,我首先要接受别人;要想让别人理解我,我首先要理解别人;同样要想别人尊重我,首先我要尊重别人。付出什么,才可能收获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种才能秋实。不付出,肯定没有收获,种瓜不可能得豆,种豆不可能得瓜。春不种,秋怎么实?
投情,是指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力图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里去,不作任何判断和评价,去体验对方的体验。投情能力真的是有差异的,父母与父母之间的投情能力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体验,有的父母则不能理解。比如同样都是孩子摔了一跤,有的父母视而不见,有的父母用心呵护,有的父母则是安慰,有的父母则呵责孩子,为什么不看着点?别人怎么没有摔倒?为什么总是你摔了?
投情于投射不同。如果说投情是疼痛着对方的疼痛,感受着对方的感受。那么投射,就是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比如,看到有人在关心孤寡弱势群体,觉得都是在作秀。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面性,比如既有善良也有邪恶,既有宽容也有严苛,既有大度也有吝啬。可是有的人不承认自己自私,小气,虚伪。不但不承认,还把这些帽子都扣在别人头上。这就是投射。有了不要紧,因为这是在防御保护自己。最怕的就是没有觉知,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看到建设性二字,突然想到了盖楼,种树。楼房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树也是一天一天长的枝叶茂盛的。那么一个孩子也是一天一天用心地培育出来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是建设,一点一滴,不急不弃不断建成的。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种人际关系。
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
对于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才会有安全感。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十分重要。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态度的稳定,统一,很重要。如果一个说上东,一个说向西,那么孩子就不知道上哪儿。如果今天这样对,明天那样对,孩子也不知道到底哪样是对的?
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独立自主是健康的,依赖是不健康的。且依赖阻碍了一个人的心理走向更健康。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父母在对待孩子时,要做到真正的沟通。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父母不同意的时候,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打压,而是应该说出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商量,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的沟通,更多的是说服,这也是造成了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为说服就有对错,就有输赢。如果孩子总是输的那一方,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挫败感。即便孩子不总是输,但在被说服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挫折,不断的累加,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一切的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重要关系人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柱。如果一个人,重要关系人比较多,或者是他的社交能力比较强,在一个关系人失去之后,能够迅速的找到另外一个关系人,在出现重大打击的时候,他就能够比别人更有能力维持健康。
多年前,曾经跟同事们一起讨论过,有些人在丧偶之后能够快速的找到另外一个对象,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无情无义,很快就忘记了旧人。在学习了心理之后,感觉这样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强的,也许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健康,承受精神的打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