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地方的人,都一样有希望与恐惧,喜悦与哀伤,快乐与失望。如果说悲喜交加是温情的佐料,那芳香四溢则是温柔的附属品。
不管怎样,在我看来,生活都是一个温柔的字眼儿,虽不尽是柔情写意,但也并非全然艰辛可憎。
至少,每当畅想和憧憬一切的那些时刻,或者无意间看到搞笑阳光的场景,无论它们是否掩饰着乏善可陈的细节,是否演绎着自我陶醉的独角戏,认真说起来,所有这些都同样令人乐在其中,并且使人开心得轻而易举。
或许,生活的聪明之处,在于将场景与新意相结合,让一切自己说话,从而使自己收获满盘的新发现,以及新来乍去的缤纷美景。
这种感觉,有点像成都某个十二月周末的味道---一半是暖阳下漫步的安适,一半是银杏树叶枯黄的沧桑,整个画面相得益彰,古朴与温情交相辉映,有一种让人猝不及防的欣喜。
我始终以为,生活的真谛和看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需要很强的鉴赏力---否则,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故事所困惑、迷惘、激动难安的“势利眼”,只一味沉迷于五味杂陈的感觉,却忘记了它温柔的本意。
实际上,“温柔”不单单意味着眼神明亮、嘴角带笑的绵软,它也可以是关切的语言、默默的注视,或者腼腆的拥抱、安静的陪伴,更有甚者,它还可以是用较为激烈的方式---譬如破釜沉舟的勇气---表达的热情与承诺,抑或返璞归真后的豁达和肆意。
虽然它的形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然而,生活仍然需要些许仪式感来点缀,以满足人小小的虚荣心和想象力。即便是玲珑剔透的心思,也不得不通过具象的呈现来表示。
况且,那些隐匿于形式背后的、有节律的呼吸,以及呼出来的、显示真心实意的东西,也许更容易触动我们天性中温良的成分,并与之奇妙地互相渗透、引发共鸣。
想来,任谁都喜欢坦陈而真实的事物。所以,做为生活的缔造者,我们大约需要始终牢记:保持谦逊的态度、忠于生活的原貌---承继它的柔和、诗意与精致,同时完善其品质---是我等最大的责任,因此必须尊重生活,和它共同进退,而不是跟它对抗。
不得不说,隔三差五地,总有些看似颇具挑战的大事小情,携带着恐惧、忧虑和混乱的能量前来侵扰,使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或审视自己的心情,或适时调整好情绪,再重塑自己来配合所有的发生,并由此经历个人的成长或倒退、清醒或迷离。
尽管如此,生活还是在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之余,被大量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所充盈着---比如香甜软糯的糖炒栗子,上好的手工巧克力,书店里一直想读的书,久别重逢的故人---所有这些细节,无一不承载着某种触手可及的优雅,让人体会到关怀和爱,体会到心跳的感觉。
倘若我们惯于在进入生活的阴影之际,同时将视线投注到向阳的区域,那么,哪怕一句简单的话语,一张陈年的相片,一丝轻浅的笑意,都可以大口地吞咽阳光,将胸腔里的阴郁逐渐驱散开去。
如此一来,我们的双眼才有可能换上全新的视觉,看到焕然一新的景致。因着再次被生活温暖而轻柔的腔调所吸引,被那些精妙的细节所感动,日子也不由得轻盈起来。与此同时,充实和清亮也平息了煎熬与混浊引起的忧郁。
每当我们凝神敛气,定晴去看当前的处境,保不齐就会突然意识到,生活的全部柔情,原来如此平淡无奇。
说不定,它就在一辆回家的公交车里,在一群满是喜怒无常的亲戚朋友里,亦或是在爱恨情仇的纠葛里,在一次次失意的眼泪里。
最终,无需伸出手来揉眼睛,只要环顾四周,我们便不难发现,柔美的东西似乎无处不在,就连每条光线都透着不可思议的神秘。而更贴心的是,它们还自然地展现出难以描摹的新鲜感和生趣。
要知道,温柔生活的真意,如同轻快旋转的华尔兹,每一个角度和画面都是在变化中的定格。假使去掉其中任何一个元素,整体感就有所缺憾,一切也失去了意义。
也许,这还可以是对生活本来面目的解读与诠释---柔软的气息虽不显山露水,但却像平凡的土地那样,生命都在它的表面以下被创造和孕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