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的北方地区,每年称得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这皆是指农业生产上。而这里农村人的生活上,下雨也颇不便利,房屋的门和窗户上,就是不便利的一种。七八月份的淮北平原,在夏天尽力展现着雨季的到来,村庄里若是下了大雨,斜风一吹,潲雨就成了每家每户不可避免的难处了。若是门口或者窗户上若是没有遮挡,结果是很糟糕的。
幸好有人发明了雨篷子。
雨篷子,就是一块钉在门头上方或窗户上方,在下雨是阻挡雨水潲进屋内的装置。打雨篷子的就专门溜村窜庄,给住户安装雨篷子。他们在大雨连绵之前就悄悄地来到村庄了,从外面开着机动三轮车,车兜子里整齐的叠装着大小几种雨篷子。停在了庄里的路上之后,有人正在家念叨着打雨篷子的来了就打雨篷子的时候,就听到了吆喊的声音了。
打雨篷子的车子上放了很多个雨篷子,有宽的,有较窄的。从种类上说,有石棉瓦制作的雨篷子,又有铁皮制瓦楞面的。这些不同的雨篷子,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出现,石棉瓦最早,铁皮制的又晚几年。材质上有所不同,雨篷子的价格也不一样,但都能够起到遮蔽阳光、抵挡雨水的作用。
问了价格之后,打雨篷子的开始进入工作。他们先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好门的宽度和窗户的宽度,然后从车上选择合适尺度的雨篷子。在将雨篷子和门窗比对之后,一个人扶着,一个人工作。他们的工具有电钻子和打钉枪,电钻子用来在墙壁上打出一个孔,打钉枪是将钉打进墙壁里的孔中的。打雨篷子的先用电钻子钻出孔洞,帮工帮着架起雨篷子,对准孔洞,用打钉枪“砰”地一声打在墙上,雨篷子就能稳稳的贴在墙上了。一钻成功最好,有时墙面被水泥糊住,找不到砖头之间的缝隙,电钻子会因次钻出砖沫,这也是人不乐意看到的。
打钉枪喷出的钉,需要用小铁圈子垫住,才能使雨篷子更加稳固。有些时候,打雨篷子的会让户主家找一些一毛钱的硬币,打钉枪对准硬币,打进墙里,也能够起到稳定的作用。雨篷子才钉在墙上,打雨蓬子的人会在棚子和墙面的交界处抹上石灰,用来放置渗漏,只是时间长了,重力拉下了篷子,篷子和墙之间出现一些缝隙,就不能阻挡雨水了。村里人只能自己在上面抹上水泥,用来防水,这也是墙面不光洁的副作用。
等到村庄里石棉瓦材料的雨篷子因为风吹日晒雨淋变的斑驳不堪,铁皮制的雨篷子就来到了村庄。全身蓝色漆面的雨棚子,减少了风吹日晒雨淋的直接损害,在雨天里多了“滴答”的声音,替代那蠢笨的石棉瓦上的“噔噔”声。
打雨蓬子的在单体房子没有走廊、窗户还是传统外开的时候,最为流行,后来塑钢窗让农户躲避了雨水,人们稍微远离了雨篷子。现如今,就只在一部分住户的的门头上,才能看见雨篷子的身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