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与物理学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7:13 被阅读20次

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整合在一起,或许也是以物理学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正如李·斯莫林在《物理学的困惑》一书中写道:“物理学的夙愿和拙劣的爱情小说一样,是为了统一。在可能的时候,把过去认为不同的两样事物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实体的不同方面----这是科学最大的惊奇和快乐。”

如果将《科学的历程》与《什么是科学》放置在一起来回顾,会看到什么呢?阅读物理学著作的确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在不断回想自己所知道的那一点物理学基础时,才发现自己所学习到的不过是来自17世纪的学术而已,而且仅仅是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如果持续进入物理学理论层面,往往会觉得20世纪之后的物理学理论好似“玄学”一样。在思维辽远渺茫之处,好像还是需要一个“上帝”现身才能提供一个出口一般。

若是将物理学按照“古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进行分野的话,我始终觉得在科学的谱系之中,那些在物理学历程中熠熠生辉的人物身上,除了能看到他们的前瞻性之外,还可以看到“发现”本身所带给他们的恐惧。当然这种来自知识发现的”恐惧“在进入19世纪之后逐步演变为科学发现所带来的”惊奇与快乐“。不同时代的人构建了不同的世界图景。即便在人类历史短短的几千年中,物理学的进程从整体上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终究有人会提前看到一个未曾到来的时代!而且他们善于将未来的讯息带回现实世界。从这一点出发,中文历史中的《隆中对》就特别符合这种特质。

在黄巾军引起的战乱之后,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而彼时的刘备空有一个名号,却只能不断的依附于人。先后在曹操、袁绍、刘表处游走。

而彼时的天下各方势力彼此台上称好,台下角力。谁也没有”全盘通吃“的实力和挑起事端的由头。哪怕东汉并未完全褪去,但实际上东汉对于各方还是具备名义上的整合力量。此时的刘备可能是各方势力中最不稳定的一个而已。如果通读罗贯中版的《三国演义》,《隆中对》都是举足轻重的章节。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整部《三国演义》都是围绕着《隆中对》而展开的,或者说在《隆中对》之后的故事情节,就是将理论上存在的”三分天下“逐步在历史现实中演绎出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隆中对》不过是几个人旁碰面的故事,却成为后续故事得以发生的全部起因。尽管在《隆中对》所谈及的”三分天下“可能对于彼时场面上的人物来讲,已经是一个呼之欲出的局面了。不过对于具体是由谁来登上这个台面,《隆中对》可能是讲解与分析得最为清楚的一次谈话了。

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以史家的身份讲述了这一次具有”决定性瞬间“的谈话。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是如何在偏居山野之中得知天下的动荡与讯息的。从陈寿所撰写的史志上来看,在《隆中对》一节中,诸葛亮所提及的重要人物只有两位,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孙权。而且曹操占天时,孙权拥人和。而对于刘备而言,彼时草庐一席谈还只是纸上谈兵,而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首要规划是从地势来考虑的。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样的”三分天下”的趋势图一定不是在“隆中对”之时才提出的。这幅三分构想不会出现。不过对于后世的读者而言,附加在诸葛亮身上的“先见之明”的光环始终遮盖了诸葛亮对于局势的前瞻性。更为确凿的来讲,“三分天下”的构想也只有等到刘备前来才有了诉说的对象。否则这样的构想至多只能作为书生之见而存在。甚至连记录在史书中的机会都不多。

物理学的进程与《隆中对》遭遇的情景也相当的相似。我们现在可以大肆讨论牛顿为何在“力学三定律”之后再无更好的发现,甚至牛顿又回到神学理论中寻求慰藉。但若是回想一下在牛顿之前的物理世界,我想那时每一个面对“独自发现”的人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时,都会面对“谁能理解”的尴尬!这也就是我们在阅读从16世纪到18世纪时物理学进程中需要从文字背后去理解的那一部分。而这种尴尬在进入20世纪之时,变成了慌张。尤其是我读到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时,在天际边升起另外一个“太阳”时,无论是费米还是奥本海默,在有限的物理学家的资料中,我们看到的是“惊慌”紧随着成功的喜悦之后来临。这也就是爱因斯坦在晚年一直努力修正的问题。爱因斯坦在1920年前后在瑞士专利局办公室中面对那个大钟时,他看到了来自未来世界的新思维,却没有预料到这个新思维所带来的新事实。

我们现在阅读讲述物理学进程的著作,都属于事后得知。这些物理学家所讲述的物理学理论在不同的时代构建了不同的世界图景。而这些世界图景总是在时间延迟之才被我们发觉。这些物理学理论本原样貌不是被读者所看到的一大推文字所组成,这些物理理论在抵达普通读者之前已经完成一次或数次的转化。从某种情形来看,当下的时代为这些物理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兴趣,而这些物理理论的创造者已经不再担心他们是否“知道的太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世界图景”尽管说出来的时候仍然不能脱离“痴人说梦”一般的样子,但毕竟他们再也不用紧张读者的反应了。

我始终相信在这些物理学的背后依然存在一部分没有表述出来的内容,尽管可以言说,可是还是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和听众才可完成。现代物理学的背后已经将诸神远远的抛弃了。在面对现代物理学时,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我相信那些人已经走在了未来。只是他们也不会轻易地凭借知识的多寡就判断自己身处未来,而读者也未必会认识到这些看似矛盾的知识中就是未来。在实验和验证未能全部完成时,这个理论上的“未来”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

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了“隆中对”这场著名的谈话场景。在动荡不安的中原,各方势力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领域。一个年轻人在静默的角落里,已经为他们规划了未来的格局。我们可以说“隆中对”是策略性的认知,也可以说“隆中对”是诸葛亮提前看到的格局。只不过到了刘备到访之后,这个早已被某一个人所前瞻到的世界才用最简单的语言被描述出来而已。在《隆中对》之后的精彩,不过是“隆中对”的正式上演罢了!

如果仔细阅读“隆中对”这一章节,或许可以这样想象,“隆中对”所谈的策略问题是刘备可以听懂的,但未必是诸葛亮所筹划的一切。我们在阅读有关物理学时,可能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读懂、听懂的那一部分,未必是作者早已筹划的一切。

相关文章

  • 《隆中对》与物理学

    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整合在一起,或许也是以物理学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正如李·斯莫林在《物理学的困惑》一书中写道:“物...

  • 诸葛亮的“隆中对”一开始就错了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讲毛主席评价诸葛亮的“隆中对”,写下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 隆中对是什么呢?先科普一下 隆中对...

  • 再看《隆中对》

    《隆中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正是在隆中对的故事中,刘备...

  • 关于孙吴政权的发展

    众所周知的《隆中对》是发生在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关于《隆中对》的内容是如何流传于世的终究是一个迷,因为二人之间...

  • 隆中对,历史的镜中花

    一、滨江献策,诸葛亮与刘备相交 本篇接上文《隆中对,诸葛亮的单相思》。 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是不存在的...

  • 蓝海大溃败

    说起三国,一篇《隆中对》可谓震铄古今。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期还有一篇策论与隆中对可谓异曲同工,只是期间过程没...

  • 蓝海大溃败

    说起三国,一篇《隆中对》可谓震铄古今。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期还有一篇策论与隆中对可谓异曲同工,只是期间过程没...

  • 《易经》16

    第十六课 《易经》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现代物理学(一) •《易经》与现代物理学 《易经》与物理学,...

  • 名声的作用——读《战国策:秦王欲见顿弱》

    提到隆中对,很多人第一时间的主角是刘备与孔明先生,其实,读中国历史,会发现很多与“隆中对”相似的事件,《战国策—秦...

  • 隆中对,诸葛亮的单相思

    1 千古奇策《隆中对》 对三国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年轻的诸葛亮以一篇洞观时局的《隆中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隆中对》与物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uc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