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历史有意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历史人文】小清谈01 | 汉字的那些事儿

【历史人文】小清谈01 | 汉字的那些事儿

作者: 清河_小清谈 | 来源:发表于2018-07-02 11:51 被阅读181次

    大历史•小清谈

    ——历史/人文/国学/艺术/哲学类清谈播讲栏目

    ——业余历史学爱好者笔记• 给孩子们准备的课外读物

    文 · 编辑 | 清河

    —  小清谈 • 第01期  —

    我把《小清谈》定义为文化历史类的播讲栏目,也把它看作将来我自己的孩子的文化类课外读物合集。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的出现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我们想要聊文化,就离不开聊文字。

    对于我们中华文明来讲,我们的文字就是每一个人所熟知的汉字了。这是《小清谈》的第01期节目,我们首先来讲讲——汉字的那些事儿。

    壹  您应该所知道的汉字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哪怕只单单围绕汉字这个话题来说,我估计一天一夜也说不完。那就要求放低一点儿,对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这些方块字,我们国人该了解些什么基本常识呢?

    1. 汉字的演变历史

    现在很难断定汉字被创造的具体年代,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中国考古界也曾经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比如像刻符、陶符、骨刻文、朱文、水书等,不过这些资料年代过于久远且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文化内涵(其中绝大部分看作符号而非文字反而更为合适),所以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比较常见的说法就是“汉字七体”

    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小篆→隶书→ 草书→楷书→行书

    距今将近八千年的“贾湖刻符”。 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舞阳北22公里贾湖村东侧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甲骨契刻符号,引起学术界关注,称其为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比它更具知名度的就是上过央视节目《国家宝藏》的、同一时期出土的“贾湖骨笛”) 当然,民间会流传着更美好的传说啦——“仓颉(jie)造字”。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 汉字有七体 : 甲金篆隶楷草行

    2. 汉字是象形文字吗?

    现在依然有“汉字是世上现存的唯一正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能算得上象形文字的也就是甲骨文和金文,后面的几种字体都不能当作象形文字了。

    相反,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些少数民族内部依然在流传着历史悠久且珍贵的象形文字,最著名的当属纳西族东巴文、水族水书以及尔苏人《母虎历书》

    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小人看上去是不是很萌?) 水书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水族人不懂水书,懂水书的人被尊称为水书先生,水书自古就有传男不传女的戒律。

    3. 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书同文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那就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其实,最早出现相关内容记载的是《中庸》,原文如下: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其实这里面记载的是周朝把文字、车的轨距、道德规范等内容的统一当作重要的国家政策。但是,经过春秋战国的分裂混战,各诸侯国在各自地域独立发展后,已经开始偏离周朝订立的各项制度,也即孔子所言"礼崩乐坏"

    在秦统一中原后,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会极大地妨碍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会影响到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因此,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日常书写便捷的需要,狱吏程邈也创造了“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秦朝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这叫做“书同文”

    秦王朝建立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些措施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原七国在实质上的融合和统一,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功绩无可比拟。

    文字的统一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可以参考一下我们的邻居印度——今天印度的国家形态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分割为数十个行政区(28个邦、6个联合属地以及国家首都新德里)。印度有180种语言(其中宪法承认的有15种,比联合国工作语言多9种)外加700多种方言。独立之后,印地语成为第一官方语言,不过50%的印度人不会说。诸邦推出了20多种“本邦官方语言”,英语降格为“第二附加官方语言”。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统一语言, 在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都会出现无数的“割裂”和“鸿沟”。如果把印度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的方方面面视为“千层蛋糕”,语言的不统一则从顶层切到了底层。

    有的学者就曾经指出:“印度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在这种文化分裂的情况下它是永远无法超越中国的。”

    印度各种语言的地域分布图,让人看花眼...... 印度的1000元卢比左边印有15种法定文字。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体系,是不可能形成强大文化凝聚力的。

    贰  谁还在使用汉字?

    华夏文明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领头羊,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人文角度来看,中国与北亚、东北亚、东南亚邻国的联系始终很紧密。

    因此,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中国的几个主要邻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一直都在使用汉字。(在这里,请大家不要混淆了一个概念,那就是这几个国家只是在使用汉字而非汉语,汉字和汉语是不同的概念。)

    汉语和日语、韩语、越南语完全是不同的语言,他们都是不同的语系。

    汉语和中国地方方言属于汉藏语系。

    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

    日韩语可认为属于阿尔泰语系或者是两种可归为一类的孤立语系。

    (此处引文作者:舟编 来源:知乎)

    但是,这几个国家在上个世纪都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去汉化”运动,其中最为激烈的就是越南和韩国了。

    自两汉开始,历经六朝至隋唐,越南北部一直作为中华帝国的南部边疆。

    因为距离中国核心区遥远,越南北部时有叛降,历朝历代都曾出兵越南。我们熟知的两个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和“乘风破浪”的主人公——宗悫(què)都曾带兵在越南打仗。因此从公元前后到十世纪的越南史被越南人称为“北属时期”。(此处引文作者:地球知识小能手 来源:知乎)

    越南长期受中国文明的影响,文字上也与朝鲜、日本一样借用汉字。但越南语与汉语差距巨大,许多汉语形声字的声符在越南语中失去意义,于是他们借用汉字的造字原理自己创造了一批新的字(主要为形声字),用于拼写越南语本土词,这种文字被称作——喃字

    由于喃字的使用并不规范,越南上层阶级对喃字本身也缺乏热情,随着带有政治化因素的“越南文字拉丁化”运动,喃字也在越南国内渐渐消失了。

    越南喃字像不像汉字中的错别字?为了让平民也能会说会写,越南出现了喃字。喃字基本上只能表达发音,绝大数字不能准确的表达意思。即使越南文字没有拉丁化,喃字也是必然会被淘汰的文字。喃字在他们的历史上基本上没有被重视过,越南上层阶级对这个事物很抵触,所以并不进行整理规范,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推广开来。 图为越南语打字机。废除表意文字,走向表音文字是20世纪东亚的潮流。20世纪初,越南兴起各种民族主义运动,其中之一就是推广“拉丁—罗马字”,以“反法脱汉”为目标。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9月9日正式颁布了推行越南国语的国家政策。从此,拉丁字母的“国语字”成为越南的官方文字。

    公元15世纪以前,朝鲜语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通常以汉字当作书写工具,而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则多为文盲。朝鲜世宗25年(公元1443年),当时的朝鲜国王世宗大王主导创制了《训民正音》,创造了现在所熟知的朝鲜文字,又称作“谚文”

    二战使得朝鲜族民族主义开始不断觉醒,到二战后,这股主义开始越发越烈,之后朝鲜和韩国的“去汉化”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随即颁布《韩文专用法》,不过汉字、韩文混用的局面还是存在。1949年,朝鲜开始全面废除汉字。

    1970年起,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在其后的十年间韩国的出版物上几乎再无汉字。

    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政府取消社会上存在的一切汉字的标记,强调韩文化,意在去汉化。

    1999年,韩国方面的对汉字的政策又进行调整,2月金大中总统下令部分解除对汉字使用的限制。

    2005年,汉城改名事件。时任汉城市长李明博召开记者会正式向中国声明把汉城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

    每年的10月9日是韩国的韩文节,2017年10月9日,韩国最高司法机关宪法法院宣布,从当天起将其徽章上的汉字“憲”更换为韩文“헌법”,从而引发了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热议。 这是一张韩国80年代的报纸,当时的韩国媒体还在大范围地使用汉字。

    日本同样经历过“去汉化”运动,只不过没有朝鲜和越南那样激进。日本政府在二战后也曾差一点推行日文罗马化,放弃使用汉字,但最终没有实施。

    为什么最后日本没有完全废除汉字?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与朝鲜和越南的民族自尊相关,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曾是中国的附庸国,受到过中华文化压迫,因而反弹比较激烈,而日本拥有比较强烈的文化自信;还有人认为日语和汉语一样,音系非常简化,甚至都已经简化到没办法完全表音化了,去掉汉字的话读起来会非常麻烦。

    所以,现在还在正式使用汉字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日本了。

    现在日本使用的汉字也越来越少了,常用汉字为2136个。【日本文部省国语审议会(现文部科学省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根据其汉字政策公布的当用汉字的追加的汉字,以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汉字为标准,之前是1945字,21世纪之后改革,删去了5字,增加了196字,现为2136字。】有人说普通日本人实际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也就500个字左右。

    叁  “小学”

    说起小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家也都经历过六年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古代,也有教授学童小孩子识字的“小学”,那个时候叫做“蒙学”。(“蒙”这个字意味着“启蒙”,源自于《周易》中的“蒙卦”)

    但是我们今天所谈的“小学”并非是通常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意思。在中国古代,学者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

    《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

    “小学”自汉代起就是作为传统经学的一门必修科目而存在。他存在的目的是让刚发蒙的初学者对字形、字义、字音有系统的认识,这样在之后学习先秦经典著作时不至于“发懵”从而曲解经典原意。

    因此,我们要记住,在传统中国语言学里面,“小学”指的是:

    字书——文字学

    韵书——音韵学

    训诂——训诂学

    那这些学科为什么被称为“小学”呢?因为“小学”是和“大学”相对应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可以看出来,“大学”的学问不在于读书写字,而是为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所提)

    “大学”的学问从哪里获得呢?那肯定就是四书五经。但是想要读懂古人的 四书五经,首先就得懂得最基础的字面意思,所以这就需要“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三门基础功夫来实现。这三门学科都只能看作经学的附庸“工具”罢了,很必要却不是很重要。

    那这三门“小学”学科分别有什么代表性著作呢?

    1. 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开山之著——《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于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原书共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录9353字。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请不要直接阅读文言文版《说文》,阅读原版的《说文》的门槛很高,不了解文字学的话《说文》就是一个天坑......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过:

    “《說文》爲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但能讀《說文》,餘書皆不讀,不可謂非通儒也。”

    能读一部《说文解字》便可谓「通儒」,正说明了此书内容的精博。这话虽有几分夸张,但也可约略看出《说文解字》的难读之处,想要读通绝非易事。(此处引文作者:白石晧  来源:知乎)

    《说文解字》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最早的理论基础,学习古文字学的人,纵不能对其了如指掌,也要通读全书了解全貌。尽管其中很多解释和字形已证明并不正确,但它的六书理论,小篆体系,和古文字形仍是现代学者考释古文字的基础。

    2. 汉语音韵学的古今中外名著 ——《广韵》、《集韵》、《中国音韵学研究》和《汉语音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宋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多用旧文。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 ,举人误用",因此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完稿。

    《广韵》、《集韵》虽非《切韵》,但由于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依据的韵书也是《广韵》。由此也可看两韵的重要性。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瑞典汉学大师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巨大,它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说到音韵学,王力先生也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学讲义的质量非常高,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他的讲稿就可以马上直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专著。

    他编著的《汉语音韵》一书沟通古今,深入浅出,在王力先生的笔下,一向被视为艰深难懂的汉语音韵学变得浅显明了,亲切易懂了。

    目前,除了在大学教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普及性语文教育是没有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也许,传统文字学和音韵学对我们国家现在推行的“简化字”和“普通话”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吧。

    高本汉,本名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瑞典人,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林语堂称许高氏“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发明,比中外过去的任何音韵学家还重要”。赵元任初见高氏,高用纯熟的山西腔汉语说:“我姓高,名字叫本汉,因为我本来是汉人嚜!”虽属戏言,亦可见他对中国的感情,甚至可见他在中国研究上的自信。 王力(1900.8.10-1986.5.3),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3. 训诂两字的来源——《尔雅》

    所谓“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尔雅》前三篇叫《释诂》《释言》《释训》,“训诂”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特性。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尔雅》一直被列在经部,或依于“孝经”类,或附于“论语”类,或列于小学训诂之属。

    《尔雅》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学者繤集。 《尔雅》全书共19篇,分别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器》《释宫》《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

    结语

    方块字的历史感和文化感真的是拼音文字所无法媲美的。因此,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为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近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

    最后,拿一张nisamanne的街头“尬拍”作为结尾,看看我们天朝汉字多么受老外街拍的喜爱,就两个字——炫酷!

    · 听说,喜欢点赞并转发的人会有好运哦 ·

    感谢并欢迎您的转发。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您喜欢的话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人文】小清谈01 | 汉字的那些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nk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