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天讲的往事,眼下的年轻人可能不会完全理解。他们会好奇地问:“真是这样的吗?”
我要告诉他们,当时就是这个样子。那年代我们不知什么是手机,想往外阜打个长途电话都得通过邮局的长途,其间还要交换台来转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只能利用书信来传递亲朋间的情感或讯息,而且喜欢将男女间的爱情表达的书信称之为“鸿雁传书”这对我们而言,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感觉特别的珍贵和美好。
现代年轻人不理解发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的故事,是因为如今的通讯工具实在是太先进了,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在握,别说是国内,就是穿越大洋彼岸的国外,即便是在遥不可及的太空,只要手指一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信息或视频,都是分分秒秒搞定的事情。应该说这是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可喜可贺。
不管怎样,我还是要讲讲过去爱人之间用“鸿雁”传书寄相思的切实经历。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注定要有一次次的离家远行,或公务差遣,或学习考察,或旅游观光,或探亲访友。这一次次变换了的生活空间,固然为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体验,但也难免不有与亲人暂别的相思。
然而,何物能解相思愁,唯有鸿雁传书寄深情。对此,我是有几番感悟的。
那是1987年的夏天,我们几个新闻系的同学在毕业前去南方实习考察,需一个月的时间。
这对于生活在北方,见惯了北方雄浑壮美风光的我,多想去领略那江南秀丽的景致啊。可一旦打点完行装,真的要上路出发时,我倒有些不舍了,因为在丈夫的目光里,我读到了只有我才懂得的东西——牵挂。
走,到底是走了。一路先经大连去上海,再从苏州到杭州,又打安徽黄山抵达北京。自结婚后,这还是我第一次离家远行,而且时间这么的久。
在实习考察过程中,我确实有很多收获,特别是知晓了许多异地他乡的风俗民情。可不知为什么,我越是身处风景迷人的地方,越是引发我的思家情怀。见我忧郁的样子,同伴关切地问我:“想家了吧?何不写封信给爱人。”她的话提醒了我。是啊,为什么想不到写信呢,我责怿自已真蠢。
信是在西子湖畔发出的。写信那晚,天空明朗、高远,静谧苍穹上点缀着幽蓝奇妙的星光,还有那如水的月光。未提笔时,对丈夫总觉得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心思,当真提起笔,竟不知从何写起,最后落在纸上的只是这样一首小诗:
原以为,
离你去远方,
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却不知,
心被你牢牢地锁在家里,
怎么也带不出。
心不在的躯体,
叫我如何是好?
满腹的思念找到了喧泄的方式,我似乎轻松了许多,也快乐了许多。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无论是在黄山脚下,还是在莫愁湖边,鸿雁一回回为我传递爱的信息,我不再感到爱人离我千里之外,而是近在咫尺,抑或从未分开。
应该说,正如科学建构出知识的可视世界一样,书信建构出的是情感的可视世界。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接到爱人、亲人、师长、朋友的书信,都会喜出望外,感到十分温暖。一封小小书信靜静地立在案头,自有一种纯洁傲然的美感,更有一份深厚的内涵。
那时,我总愿将书信比作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一束投进幽室的光影,一曲轻盈柔曼的旋律。而读信的体验又恰如梦境,只有在它消逝之后你才能说它,说出来的梦境总给人一种荒诞的感觉,但谁能理解你沉浸在“美梦”中的那份甜美,那份真诚与痴迷。
记得丈夫有年去深圳、海南出差那段时间,我把接到他家书的日子,视为最祥和的日子。尽管他不善于说那些情意缠绵的话,可我知道他情亦真爱亦真,是我最可信赖并将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终生伴侣。
由我与丈夫在小别的日子里,借助鸿雁传书,以慰藉相思相恋之情怀,我联想到那个时代无数因工作和事业而两地分居的夫妻,该是多么期盼那翩翩飞来的鸿雁啊……
在此文结束时,我禁不住要说:过去,人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且情感特别专一真挚。可现今呢,通讯技术倒是越来越先进,带给人在沟通上的方便和快捷更是显而易见,但在有些人那里,情感想必来也方便,去也快捷,挥挥手说拜拜,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想,这对情感而言,不知是进步还是退化。但不论是哪个年代,也不论具备什么样的科技条件,真情只在人心,往往是越简单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