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王小波

作者: 嘉轩笔谈 | 来源:发表于2019-08-05 01:16 被阅读1次

    一直就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印象颇深,再加上《沉默的大多数》文字中流露的性情,左一描右一画,一幅生动的王小波画像就在我脑海里绘制出来了,按理说,像我这样的后生拿前辈打趣闲谈颇不妥当的,不过想来像小波先生这般不喜孔孟礼教的人想来也不会计较,没准还心里觉得我这小子有趣呢,我也就不佯装恭敬,随便胡诌些自己的感受,还望各位行家不要计较。

     《黄金时代》自然不用多介绍,王二独特的自创规则的逻辑,其毫不拘束的生活与蛮不在乎的态度构成了对文革的绝妙反讽,以及对荒诞现实的自由阐释,当然,这本堪比《十日谈》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其毫不掩饰的性叙述与人心全视角展示,这本书被相当一部分人抵触。由此我忍不住想起一件事来。我在高二那年偶尔来兴致,就随便翻了翻《红楼梦》,看到梦游太虚幻境那段描写实在忍不住将书丢到一旁,省得毁去该书在我心中的“经典”地位,而鲁迅先生曾说“一步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当时我就觉得有些许尴尬,我一个十几岁的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四书五经一本没看过,咋就沦落成道学家了呢。后来读了不少书,后来时间久了,渐渐领悟到这种选取的必要。这事每次想都觉得有趣,所以就说出来供大家一乐,也免去了一场与我无关的争论。

     《黄金时代》中“王二先生”在我心中本是个悖论似的坦诚斗士,等我翻开《沉默的大多数》时,他又化身成一个爱怀念过去时常妙语连珠的中年愤青,这种反差差点让他变成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这本书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让人重温一种“鲁迅式幽默”,而他关于文革那冷静的叙述又令人痛心可惜。若是有朝一日王小波的这几篇能选进课本,那中学老师讲解课文的场景必定很为可观,但话又说回来,连鲁迅的文章都会删,课本哪还可能有我们“王二先生”的空间呢。

     好处自然说了不少,不足之处也应当直言。王小波作品之不足第一点就在于作者积淀不足。诚然,小波先生的功底非我们可比,但也请暂许我把话说完,在我看来,王小波对孔孟等国学的过度批判,正是因为他对儒家经典理解不够,他还未体会到:“中国在东周以后两千多年的民族精神内涵并没有质的发展,我们和康德、马克思、福柯思想接连涌出的西方不同,即使真的复兴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也不会倒退多少的”既然如此,何必还要把时间花在批判那些主张依靠国学拯救世界的人身上呢。

     王小波先生第二弊则在视野太窄,与小说相比,杂文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大为降低了,其视野范围局限也凸显了出来。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有很多文章是针对知识分子及一些现状而写的,其实大可不必。这些用不了几年自然会有定论,一来在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并没有民国时期前辈的影响力,二来如果笔尖总是绕着学界转来转去的话,更广阔的世界由谁来写呢?作家如果总是围绕着自己那片世界写的话,“力透纸背”的功力自然会下降很多的。

     第三大不足则是王小波活的太短了,日常作息过于紊乱致使心脏病发作。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由其爱人李银河主编的这本其生前作品并非每篇都写的那么精彩,这和他有限的生命是离不开关系的,他正式写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过世前两年,由于量不足,导致一些本该问世的精彩篇目没有问世,让人实在遗憾。

        我向来是个蛮懂含蓄的人,也很少愿意直接批判作者的不足。之所以今天如此“锋芒毕露”,除了向王小波先生的精神致敬以外,更多的是一种遗憾。这位本可以达到鲁迅先生高度的思考者却在高峰期英年早逝,实在是当代文学最大的遗憾之一。总而言之,王小波是一个挺有趣的人,谈起建国以后的文学,他绕不开他的作品。一年前我写这篇文章初稿的时候,决心少熬夜,早睡觉,保持良好的身体,一年过去了,仍是每日晚睡,写东西这种事,终究还是由不得自己呢。

                                     文/嘉轩                                 

     排版/嘉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趣谈王小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nu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