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节好像从来没有来过一般,我又开始了坐在电脑前码字的生活。
人总是有一种矛盾的心理,生活在此处,向往在远方,也许远方也不一定真的比眼前更美好,但因为有这种缥缈的希冀,才会更有勇气和动力继续走脚下的路。
一切的妥协,或者,按部就班,才不至于让人太沮丧。
因此,学校一放假,我就很急切的催着先生启程回老家。犹如听到了声声呼唤,犹如响起了阵阵号角,刻不容缓。
做自媒体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网络焦虑,总是要时不时登录下微信平台之类的,查看下有没有新的读者评论,有没有新的读者消息,有没有编辑发来约稿要求,有没有客户留下合作方式。在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份全年365天无休的工作,而且让一个人的状态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
那句“比你优秀的人却比你还努力”,大概也是无数人焦虑的根源,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人总是需要一个环境,来给自己一定的心理暗示,让自己远离一些常规,放下工作,充分的休息。
这,大概就是回村庄的意义。
—02—
虽然我们已经举家搬到了市区,但在心理层面上,对于家乡的记忆,还是那有着青山绿水、鸡鸣狗吠、袅袅炊烟的山村。
因为,在那里,才能看到自己成长的环境,才会精心思考自己是如何走出山村,才开始一幕幕沉淀三十年走过的坎坷和收获的喜悦。
当我们开始用“十多年前”来形容高考上大学的时候,说明青春真的离我们很远了。然而,村庄却好像一个定格的画面,从未老去,从未喧嚣,波澜不惊的参照着我们从背起行囊远离家乡的那一刻。
两千年伊始,村庄好像刚刚睡醒的泰迪熊,虽然已经睁开了眼睛,但还只敢怯怯生生的看着外面的世界。乡村公路通到了村口,却依然只有摩托车在来来往往,恰逢镇上赶集的日子,乡亲们忙着添置日需。
那时候,农二代考上大学,还是一件荣耀家族的事情,乡村大学生,带着一身知识的光环,寄托了农村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向往。
考上大学,是眼界不够宽阔的山村人,期许的唯一一种自此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途径。
—03—
农村曾经作为一个合作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不是城市里“比邻而居”可以媲美的。
这种没有界限感的熟络,是世世代代延续的联结,当一个人身处其中,你很难有机会感觉到陌生和孤单。
那个出生的山村,任何时候,都会以一种环抱的姿态,为你打开欢迎的姿势。
我们总是羡慕大城市的自由和兼容,鄙视农村人眼界的狭窄和目光的短浅,然而却忽略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保守和固步,才是那份淳朴和厚实得以一直保存和延续的原因。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被爱保护的很好的时候,我们常常说,岁月似乎在她的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如果把安静的山村比作一个女孩,当我们期许她依然美好和静谧,我们就应该庆幸,她还依然那么封闭。
前几天网上登出浙江一家七代合影的照片,500多人的全家福,甚是壮观。蜿蜒山间,似乎人海相叠,人与人之间,沾着亲带着顾,多多少少流着一样的血。
城市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分流。随着结婚生子,能够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别说七代人相聚一堂,现在三代四代相聚,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缺席。
时代让农村进步,却也让人与人更加的疏离。
—04—
自从父母迁居,我便很少去农村了,偶有有亲戚生日或者重大日子,也只是匆匆一瞥,短暂寒暄问候,又快快的别离。
很多人多年未见,纵使曾经一起下河摸过虾,骑牛游过水库,上树摸过鸟蛋,如今也因为十多年不曾交流而生疏了。
我们不再称呼对方的绰号,而是客客气气的递上一只烟,村庄随处都是我们共同的成长记忆,可搜刮心中万千遍,却找不到几句可以聊的共同话题。
记得以前实验室师兄说过一个梗:当别人开始打工的时候,我在读书;当别人恋爱结婚的时候,我在读书;当别人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还在读书;当别人已经奔驰宝马的时候,我终于读完书了。
十多年的时间里,乡村在变化,那些小时候就散落在各个城市的小伙伴们,也得到了十多年在外拼搏的回报。
在“大学生”还没有改变命运的时候,他们已经用最直接的经济效应在乡亲们面前展示出:这个社会的价值多元化。
多元带来繁华,乡村走出了弱后、贫穷、偏僻。它由水灵灵怯生生的小姑娘,摇身一变,婀娜多姿,步步摇曳。
更多的三层四层小洋楼,取代了以前的砖瓦房;马路上不断交汇着挂着各种外地牌照的汽车,乡村也“洋气”起来,路口常常堵车。
过年像一场喧嚣的盛宴,漫天的烟火绽放盛世的欢愉。
然而,正月过后,鞭炮燃起,村庄的农二代犹如出征的士兵,开始满身盔甲,开着私家车,或赶着高铁,奔赴一线二线或者三线的城市,却始终无法在他乡的城市,做一线公民。
彼时的村庄,尽显热闹过后的冷清和落寞。
一座座小洋楼屹立在那里,犹如一个个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开启新的一年的期盼,期盼下一个团圆,期盼进一步的富裕,然而更多的,是期盼哪一天,可以结束这种异乡的漂泊,在自己家门前,和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END—
竹子蔷薇:大学老师,专栏作家,分享书籍和电影,记录思考和成长,偶尔一本正经,常常胡说八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