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天如何做教师
第一次遭遇投诉(王晓春)

第一次遭遇投诉(王晓春)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9-02-02 07:00 被阅读22次

    从教近11年来,我一直都担任班主任职务,自以为还算的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毫无职业倦怠之心。我所带过的班级虽没有取得过多么卓越的成就,但在我的管理之下,也算是井井有条,从未出过什么乱子。可是,就在我还没来得及觉得自己“对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有一个交代”的时候,横空出现一个投诉电话把我打了个措手不及!事情还得从我实行小组合作竞争机制开始。

    长期的大组合作竞争机制已经让学生失去了新鲜感和进取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小。为了给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重新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和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方面学生的合作学习,我决定实施新的班级管理和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竞争机制。

    我费尽心思,按照学生的各科成绩,性格特点,平时表现等把全班47名学生编成了12个小组,每个小组组长的安排也是考虑了许多因素,如:成绩优异,活泼开朗,有集体荣誉感,有进取心,有管理能力,等等。然后,我又精心制定了奖惩制度,扣分规则等,并一一跟学生明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实践检验效果了。我心理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表现自己,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努力为小组加分,让自己的小组能在每周的评比中名列前茅,红旗飘飘的!

    第一周的前两天,不知学生是对新的班级管理方法不适应,还是以为班主任又只是在搞“䦆头”,个个无动于衷,班风,学风都没什么变化。后来,也许是渐渐感觉到了自己小组的分数危机,各组才开始逐渐积极进取起来。到了周五,我忽地心生一计---何不让各个小组的组长通过家校通的形式,把自己和组员的表现汇报给家长?一来可以让家长及时详细地了解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二来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表现家长会知道,从而督促他们表现得更好,三来也可以锻炼组长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每个小组长写完小组总结由我检查过关后,就发给了家长,根据评分结果,我对前五名的小组进行了一定的奖励。其实,所谓的奖励只是少写了一项作业而已,可孩子们已经兴奋地足以把房顶掀翻了。

    第二周,也许是尝到了甜头或苦头,学生们的表现更积极了:课室更加安静了,课堂发言热烈了,作业字体工整了,不交作业的人少了,就算不交,也会很快补回来使小组免于被扣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啊,心灵依然纯洁得像颗水晶。我似乎看到了那一颗颗蓬勃跳跃着的上进心!

    可是,就在这周五,因为一时忙碌,没有对组长们的汇报总结进行把关,就让他们直接发送给了家长。谁知道,一名小组长因不满自己的小组从上周排名第一跌到了本周第七,把情绪发泄到了两位成绩和表现都相对落后的男生身上,在汇报中对两个男生使用了很不恰当的字眼---“极品”进行评价,伤害了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自尊。而碰巧,其中一位男生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向都比较低,家长怕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和歧视,对孩子的同学常常充满敌意和戒备,对老师则既希望特别照顾其孩子,又怀疑孩子拖了班级后腿而歧视孩子。现在我的学生“明目张胆”地歧视,侮辱其儿子,这还了得?于是,极度气愤之下的家长把电话达到了校长那里投诉我!在接到校长的电话和看到校长转发过来的那条短信后,我一下子傻眼了!因为我事先真的不知道组长会发出这样的汇报内容!看着短信的内容,“极品”两个字像针一样不断地刺进我的心里。我一方面为学生的胡言乱语气愤不已,一方面也为自己工作的失职追悔莫及。从下午六点接到校长的电话一直到晚上八点半,我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弥补我的过失,仔细询问发信息辱骂组员的小组长事情的缘由,跟家长沟通解释,安慰家长……直到那位家长说没事了,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才放回肚子里。

    在后来的日子里,为了避免小组之间的恶性竞争和组内成员之间的互相抱怨,我不断地对全班同学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和意义,教育他们学会合作而不是只会竞争,教他们对同学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和帮助。同时,我又对小组长们进行了培训,教他们如何管理与对待小组内性格和成绩各异的组员。我还通过家校通跟家长及时汇报他们孩子的表现,跟他们分享学生的点滴进步,争取他们的配合与帮助…..这所有的一切,就是希望自己的小组合作管理模式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因为,我毕竟从中看到了孩子们的普遍进步。

    点评

    这是某教育杂志发来的案例,希望我作个点评。本案例是小学的,但我觉得比较经典,中学也是这个道理,而且小学的评比直接涉及学生到中学后的道德水平和行为水平。

    案例中的教师很有敬业精神,工作很努力,但太依赖评比了,这正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评比本质上是靠外部压力迫使被管理者达到管理者的管理标准。评比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与其说是积极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习惯于在评比中生活,他实际上是在“活给别人看”。他努力学习,是为了“给小组争光”;他遵守纪律,是为了“不让小组扣分”。一切都是“他律”,而不是“自律”。这种人难以养成真正的自觉性,一旦没有评比,无人监督。从德育角度说,不断强化评比,实际上是刻意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停留字“他律”阶段,阻止它向更高的“自律”水平发展,这样做,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为什么孩子到了中学越来越难管?原因之一就是小学阶段把这类所谓的“激励”手段用到头了。结果是中学的孩子一方面对这类评比已经麻木,靠外部压力推不动了,另一方面他自己内部又没什么动力(小学没有着重培育内部动力,劲都使在外部了)于是各种毛病就都爆发了。所以恕我直言,小学实行过分严格精细的评比管理,实际是在给中学埋定时炸弹。

    把大组变小组,让学生组长直接联系家长,为什么?说穿了是学生对大组评比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教师不考虑调整药方,却采取了“加大剂量”的措施。结果出了状况了。家长投诉,看起来是偶然的,其实有必然性,你螺丝越拧越紧,总有一天会断的。小孩子判断力不够,说话又口无遮拦,即使有教师把关,也难免出问题,即使不出问题,那种评价也会是非常表面的。当然,这不能全怪教师,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各个班级,不也主要靠评比施加压力吗?教师不过是认真落实了这种管理模式而已。我们应该有另一种理念:班级管,主要不应该靠评比,而应该靠吸引,靠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至于纪律,还是宽松一点为好。宽松当然没有严格“好看”,但是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允许学生犯错,经过他自己正反两方面的体验,加上教师的引导指点,才能培养出自主的品格。我的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目的也不是“为集体争光”,而是因为“我觉得我本来就应该这么做”,这才是可靠的道德,自律的道德,而这种道德,在充满评比的环境中是“不需要”的,也是培养不出来的。教育,本质上与评比没有多大关系,评比只能助长表演,所以评比还是少点好,没听说过孔子搞过评比,莫非他不懂得“激励”学生?当然,鉴于现在班级制的实际,评比也可以有一点。

    'V�j���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次遭遇投诉(王晓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oj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