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一个特殊的时刻,它如同一面独特的镜子,反射出乡土生活的宁静与趣味。那便是冬天深夜打更的时刻,一个伴随着热闹、有趣、团结的日子节奏。
那个年代,乡村的夜晚总是寂静得令人不安,偶尔传来几声虫鸣,似乎在提醒人们,这个世界并未沉睡。那时候的农村还有很多小偷,牛、羊、拖拉机都成为他们的目标。而在这个时候,晚上打更的声音便成了村子的主旋律,当那种有规律、有节奏地梆子声响起的时候,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心的感觉。我想,那应该是一种古老的、无法替代的乡村时间标记,它伴随着人们的成长,也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
傍晚前夕,村里的喇叭便传来今夜该谁谁打更都通知,喊到的人都会在晚上八点在大队门口集合,然后再到固定的地点分配打工的任务。打更的村民们都是青壮年,大约有十二个人左右,每组四个人,分管前街、中街与后街,每隔三十分钟就要巡逻一次。村民们打更没有正规的“武器”,只有拿着铁楸、钉靶子、牛鞭子等一些农具作为防身用品,而且是自带。
每巡逻一次,三个组的村民们就会在中街的正中央烤火,然后由专门的羊汤师傅架起大锅熬羊汤喝,来缓解打工时候的寒冷与疲劳。热气腾腾的羊汤,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为寒冷的冬夜带来了一丝暖意。那种滋味,既浓厚又淳朴,如同乡村的生活,简单却充满滋味。村民们一边喝着羊汤,一边让打更的声音在村里悠然回荡,仿佛那是乡村生活的节奏,也是乡村岁月前进的步伐。我大爷喜欢喝羊汤,也喜欢凑热闹,如果有哪家的劳力出去打工了,他都会自告奋勇,帮助那家人打更。这样成了村里不成文的规定,谁家里有事不能打更,都会让我大爷顶来帮忙。
那时候还上小学,只要过了冬至日,打更的梆子声就会在深夜中回荡,像一首古老的诗篇,讲述着乡村的过去和现在。那声音虽然单调,却饱含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或许正是这种声音,才让人们都睡眠更安心,也让人们知道,这才是生活的继续。
无疑,在那个年代的夜晚,人们最害怕的就是小偷。那时候的乡村,安全设施相对落后,小偷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心头大患。每当打更的梆子声响起,人们便会紧张地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丝异动。然而,正是这种恐惧,锻炼了我们的警觉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安宁。
大约是2004年之前,村民们都过着在打更的夜晚自给自足维护正常的村庄秩序,喝着羊汤,敲着梆子,提防着小偷的乡村生活。这时候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了我们乡土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我们已远离乡村,走进城市,那些记忆却依然清晰如昨,仿佛时刻提醒我们:生活本就充满变数,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家的温暖,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
打更,它或许简单,或许平凡,但却深深地烙印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心中,成为我乡土记忆中最难忘的一部分。现在的农村几乎没有了小偷,打更也已经停了十几年了。但每当夜深人静或冬天到来时,我总会想起那个时候的打更趣事,想起那一个个打更的夜晚,想起那份简单而朴实的乡村生活。
(声明:本文为原创散文,图源网络,无关本文内容,图片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