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食
下班后四处觅食|奥灶面

下班后四处觅食|奥灶面

作者: 此人笔名无法描述此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10:01 被阅读0次

    文|亦然悟

    开始正文之前,例行介绍一下这个系列:

    在这家公司工作快一年了,附近好吃的、难吃的,算是吃了个遍。我担心再这么下去,对食物的情感会渐渐麻痹掉。更担心下班后觅食这么有仪式感的事情,终将变得面目可憎,作为一枚吃货,我可受不了这样!所以,我要让“吃”,多一些难度;我要给“吃”,留一些回忆……

    这篇文章开始,我将记录下班后觅到的各种食物,评价它的味道、转述它的故事、瞎掰扯掰扯它的做法……为避免广告嫌疑,我会隐去店家信息。要是谁好奇得寝食难安,也可以私信问我~


    若干年前,我在其他地方吃过奥灶面,那汤汁的鲜美感、那爆鱼(又称熏鱼)的咸鲜味,一直留存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或许,来自昆山的奥灶面,与祖籍昆山的我,总有种异地相逢的亲切感吧!而奶奶留下的基因中,奥灶面又是故乡的味道。

    奥灶面之所以叫“奥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去附近的一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顿觉味道无比鲜美,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但由于方言障碍,太监似懂非懂,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乾隆一听哈哈笑道:“面灶奥妙,奥妙的面灶”从此这种面就有了“奥灶面”之称。

    不怎么相信这种说法,乾隆喜欢,那题字了吗?

    各种传说乾隆下江南,喜欢吃这个,喜欢吃那个,连酱香饼、牛肉汤之类的平民美食,都有美食故事。

    真的就像陈晓卿说的:

    中国美食有神话传统,几乎每一地的美食必须有一个牵强的“民间传说”,传说的主人公非富即贵,以至于后来出现这样的笑话:

    为了让中华美食文化底蕴深厚,祖先们也是拼了。他们开会商议,乾隆要管运河沿线美食,“当初朕下江南,突然看到……”。慈禧说晋陕小吃归她,以“太后西狩,饥渴难耐”开头。诸葛亮统领西南三省,戚继光负责东南沿海,苏东坡一生足迹甚广,正踌躇立足哪里,屈原急忙过来扯衣襟:“湖北是我哒!”

    另一种说法,则显得更接地气,更靠谱一些,虽然这又是一个女子振兴家业的故事……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在玉峰山下有一家小面食铺,店主是名女子,唤作颜陈氏。她悉心经营,取南北面食之长,制作出一种面白、汤红的红油面。由于色香味俱佳,因而深受过往食客的喜爱,生意兴隆而驰誉古城昆山全县。

    顔陈氏那么出风头,同行自然看不惯,为了抢生意,找人造谣顔陈氏的红油面是“鏖糟面”(即邋遢之意),还四处宣传。

    奈何顔陈氏的面确实好吃,当地人皆知“鏖糟”的梗,却一点儿也不在乎。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一日,店铺来了一位书生,吃面时,提议道:不如干脆取“鏖糟”的谐音,用“奥灶”两字当招牌,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污名,还借着前一波的造谣打了广告呢!就这样,“奥灶”之名,一传十,十传百,成了远近闻名的一道美食。

    现在昆山便有一家“奥灶馆”,原名“顔复兴”,意为复兴顔氏之面。至于好吃不好吃,我就不知道了。

    说到面上,奥灶面分红汤、白汤两种做法。

    白汤面以昆山本地的大麻鸭,用老汤烹煮,肥而不腻。

    (没吃过,略写,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补充)

    红汤面以新鲜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粘液为底料熬制入味,汤中有鱼之鲜美;以爆鱼为浇头,爆鱼是青鱼块炸制而成,有微甜味不腻,鲜美味不腥;面条以精白面加工成龙须,红汤白面对比起来,极其喜庆。

    另,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冬天吃最好。

    话说回来,上周五晚上吃的这碗奥灶面,却实在让人失望透顶,一点儿都不正宗。

    试问,一碗精魂聚于面汤和浇头中的奥灶面,这家店做的,不仅汤淡无鲜味(在汤里发现了肉皮,目测汤底是肉皮制成的,寡淡单薄,如白水加了老抽一般,毫无融合感),而且爆鱼冷硬有腥味,店家竟然还恬不知耻地在墙上写“五热一体”,妥妥地打脸!

    不幸中的万幸,爆鱼味道还算正宗,和小时候奶奶做的没有太大出入。

    写到这儿,想起了去世的奶奶,据说逝者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而我们活着的人,只要还记得他们的点点滴滴,逝者的魂魄就不会消失。

    愿奶奶在天堂安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下班后四处觅食|奥灶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yu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