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译文来自古诗文网)
【绚兮解读】读陶渊明的这篇《归去来兮辞》千万不可忽略对序的解读。我以为只有在这篇没有任何矫饰的文字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率真、坦诚、任真的,有着超拔的人生境界的陶渊明。
首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他说,我家里很穷,靠耕作种出来的粮食不能够养活家里人。这在他自己的诗《归园田居其三》中可以得到印证,他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并不是因为陶渊明懒,他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勤奋地在田地里劳作,可是却没有换来粮食的丰收。或许是因为年成不好,或许是作为一个诗人,田间劳作确实不是他所擅长的。接下一句“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作者写了自己不能自给的具体表现,家里的孩子很多,一个个嗷嗷待哺,而家里却没有多余的粮食了,家里的米缸空了,所赖以维持生活的凭借没有了,我又没有经营生计的本领。陶渊明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或许是家里唯一的成年男子,他是应该担负起家庭的重任的。可他却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像一般的手艺人,如石匠、木匠等人,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赚取生活费。陶渊明一介书生,不擅长耕作,那要怎样维持生计呀!他自己很着急,家里的亲朋好友也都为他着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亲戚朋友们说,你不是以前做过官吗?你可以再试着出去做官呀!是呀,陶渊明说,我也想要做官呢,可是“求之靡途”,我没有门路怎么去做官。陶渊明在这里说得多么实诚,他毫不掩饰自己想要做官的想法。“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辛弃疾对陶渊明的凭借恰如其分。他就是这么率真自然,因为家贫,他迫不及待要谋求一个官职,以获取钱财。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当中如渊明般率真的恐怕还没有过,你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早就想要施展一番自己的抱负了。可是当刘备带着他的两个弟弟去邀请他加入他们的团队一起创业的时候,诸葛亮却一再推辞,直到第三次去请他出山,他才答应下来。难道前两次邀请时,他就不想出山吗?当然不是,古代文人爱面子,要矜持,自恃清高,直到清末民初,鲁迅先生还对中国文人身上的这个特点进行了辛辣地讽刺。《孔乙己》就是典型,明明已经穷得饭都没有吃了,还要穿着长衫,以表明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即使是酒店的小伙计都看不起他了,他还放不下自己的读书人身份,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最后饿死,也不肯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来养活自己。
陶渊明完全没有一般读书人的自恃清高,他穷,就自己去田里耕作,耕作还不能自给,他就说自己还想做官。“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而刚好有一个机会,叔父推荐自己的小县城做官。自己考虑到当时还处于战乱中,不想去离家远的地方做官,而彭泽县离家又比较近,考虑了一下,做县令的俸禄足够可以供自己买酒喝。于是就去了。陶渊明可真是一个精神的人呐,他不说做官的工资可以养活我和我的家人了,他却说“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在陶渊明这里自己有酒喝比养活家人还重要,这可真是个想法超出常人的人。或许我们会批判他是一个太不负责的男人了,家里老婆孩子挨饿受冻,他却还想着喝酒,是不是太过分了。可这就是他决定去上任时的真实的想法,他把他写下来了。所以说,陶渊明是个率真得可怕的人,他不怕别人会骂他。《五柳先生传》里他也表达了自己好酒的天性“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就是这么任性自然地生活着,穷就去朋友家里蹭酒喝,而且毫无客气,每次都要喝到尽兴,喝完也不纠结于亲戚朋友间的礼节问题,就这么潇洒地离开。
一般人贫穷,忽然有了工作,一定会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倍加珍惜的,更何况是份又轻松又挣钱又体面的工作。可是你看陶渊明,他说“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做官没多久,他就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了。“眷然”思念的样子,他就开始思念他的田园生活了。为什么呢?难道做官时下级不停他的调配了吗?还是上级为难他了?还是官场上的应酬让他讨厌了?还是上面克扣他的工资了?不这些都不是,如果是因为这些个世俗的原因,他就不是陶渊明了,他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我的本性就爱自然,不会矫揉造作,勉强自己。一般人会说,难道作为家里的男人,一个丈夫,看在几个要养育的孩子的份上,你就不能受点委屈吗?你只会说,饥饿寒冷虽然迫在眉睫,可是,违背自己的天性会让自己身心都感到痛苦。我当官都是因为被吃喝这些琐事给奴役了。我觉得这样会让我觉得特别烦恼,深深愧对我平生的志向。我的志向不是做官,而是,任由自己的天性,自由自在生活在没有束缚的大自然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的天性就不能忍受官场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我天生就热爱大自然,让我在官场,我就如同一只关入了牢笼中的鸟儿。我要挣脱这牢笼,重获自由,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我的天性的。
你一定会批判他,你连温饱都不能满足了,你还谈什么理想。没错,在一般人看来,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理想的。理想就如水中花,镜中月,虚无缥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这本书中,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普通人的五种需求是逐层递进的,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可是,陶渊明他在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却有了最高层次的需求。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他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真正做到了自我实现的人。我深以为然,当然,这还让我想到了,孔子最钟爱的弟子颜回,孔子曾称赞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以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是可以和颜回媲美的。
当然,陶渊明他不是神仙,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所以他在做出这个辞官的选择的时候,还是痛苦的。他曾在《与子俨疏》中,向儿子表达了自己不能让他们过上温饱的生活愧疚之情。正因其如此,才更让我们为其真诚感动。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打算辞职了,还希望等到庄稼成熟,拿到工资再星夜离开。可是,陶渊明还是等不及拿到工资,就找了个妹妹去世,要赶着去奔丧的理由,辞去了彭泽县令的官职。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官。这次出仕之后,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为表明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特意写这篇《归去来兮辞》。
从这篇小序当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充满了矛盾,又自然率真的陶渊明形象。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2018/09/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