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常会看到孩子做错了事,或者不按要求去做,就动用批评手段,如此说来,恐怕还是被评论的次数远远超过被表扬和肯定的次数。
孩子整天,生活在一个指责和埋怨的环境中,无异于是一场灾难!我说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你的每一次批评,都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很多孩子为什么不在乎被批评了呢?就源于自尊心和上进心慢慢丧失掉了,根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的,评价他。而且不用说,一个孩子到了八九岁,如果还仍然经常受到批评,基本上在认知和行为表现上,就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
孩子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对美与丑,善与恶,对于错,黑与白上呈现模糊认识时,有很难按照正常的要求去做事,去思考。
其结果就是言行上和正常发展的孩子明显的差异性,除了来自周围人的冷眼、批评、责难会更多。一旦发展到这种情形,孩子将会比同龄人遇到更多的挫折,对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成长将是难以估量的。
一、对事不对人,不一件事儿否定孩子全部
家长经常在批评孩子时而忽视这点,不知不觉因负面情绪的爆发而全面否定孩子,比如会说“你怎么就哪么笨,我以前是这么教你的?” “我和你强调过多次了,你怎么不长记性,你长的是猪脑子?” 类似的话,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经常这样说,会给孩子心理暗示--我很差,我很笨等。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只针对事来批评,比如可以说:“宝贝,妈妈认为你这件事做的得不是很好,孩子不应该这样做,你想想错在哪里了?” “孩子啊,这种不礼貌的话以后千万不要再说了,否则,别人会误认为你就是一个很糟糕的孩子呢,妈妈认为你完全可以学会礼貌待人的,因为你是好孩子”。
针对具体的事帮助孩子还原事情经过,可以让孩子把整个细节在大脑里轻轻的积累起来,家长再度针对这些事件的对与错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者让孩子自己判断对与错,这才是真正提升认知能力的锻炼,如果光一味的责罚孩子,而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次数多了,孩子会为自己的错而狡辩。
即便口头上迫于父母的压力而知道错了,但心里也不服气,有孩子并没有产生情感上的内疚感,对犯错的孩子来说,没有内疚感,无法唤醒自尊心,自然不愿意深刻反省,更不会下决心去改正错误。
第二、批评后鼓励,可让孩子坚定改错的决心
绝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孩子做错后批评完就让孩子做别的事,这种批评非但不合理,还缺少完整性。
因为孩子受到批评后,往往心情并不好,甚至有的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产生而产生疲沓的现象,不管你怎么批评,他根本不当回事。
为了防止孩子出现这种疲沓现象,可以在批评孩子后,适当给给一点鼓励,比如可以说:“宝贝,刚才你知道错在哪里了吧?也知道如何改正了吧?好,知道错了就是好孩子,妈妈相信你会愿意为做一个好孩子而努力的。” “宝贝,人最可贵的之处就是不怕犯错,妈妈相信你会把这次错误的教训变为动力,因为你有很强的上进心,是不是啊?”。
批评后的鼓励,考验家长的宽容和耐心。请切记,你是在教育孩子,而不是在和孩子较劲。
对于孩子来讲,受制于年龄还小做事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周的影响,犯错误肯定是难免的。如果你能多一点宽容,在批评后去鼓励孩子敢于认识错误,并教给孩子正确的做事方法,孩子反而会感激父母。
和谐的亲子关系,往往都是父母包容孩子的错误,接纳孩子的错误,同时做深刻的自我反思,因为孩子的错往往你父母不教之过有关系呢。
提到不教之过,这就考验你作为家长是否有预见性教育的能力了。如果家庭教育知识储备不足,肯定很难做到这一点。
三、不当众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人不分大小,只要有自尊心,都好面子。但是很多家长却无视孩子的自尊!只要看到孩子当众犯错,有时候出于死要面子的指责和打骂孩子,以证明自己不娇纵放任孩子。其实这样做,你并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激起孩子反抗,有时弄不好还会让你丢丑。
不如当众批评孩子并不是不批评,完全是把孩子悄悄叫到一边,小声去批评,比如说:“宝贝,刚才你粗鲁无礼的行为,让妈妈感到非常脸红,因为你并不代表你个人的行为,还代表着我们全家人的形象呢。” “宝贝,刚才你在公共场合大喊的行为,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有礼貌的好孩子绝对会注意公共场所秩序的,你愿意做好了吗?”
自尊心和上进心,是一对双胞胎,孩子自尊心被打击和伤害伤之后,上进心也慢慢下降,直到消失的无影无踪。保护孩子自尊心,是家长应尽的育儿之责。
不当众批评,考验着家长的育儿观念,以及是否保持从容的心态。聪明家长往往非常理智,绝不会无理地不顾及场合与时机,随意去苛责孩子。
当你给孩子面子,保护了孩子自尊心时,孩子能读懂你的用意,自然愿意倾听你的批评和纠正。不当众批评还有延伸办法,比如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委婉的就具体的事去批评,还可以到家后,心平气和地批评,这属于事后的教育的一部分。
四、用沉默批评,给孩子自我反思的空间
有时孩子正在做错事时,或者你知道孩子做错事后,也可以不用说话,同样也能达到批评的效果,比如看到孩子正在做错时,你带着严肃的表情,用眼睛一直盯着孩子看,但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时,会马上意识到自己做错并加以改正的。
有时孩子做错事后,可能等你去批评他,但如果你用假装不理孩子的方式面对他,反而会让孩子知道你的态度,你越是态度冷淡不理他,孩子越是感到内疚,有时孩子还会在你沉默一段时间后来找你道歉,主动承认错误。
沉默法有时需要借助第三方来引导孩子,提出让爸爸可以悄悄告诉孩子,“孩子,瞧你妈妈,你的错误惹恼了她,好好反思自己错在哪里了,然后找妈妈认错吧。”
以沉默的方式面对孩子,也叫冷落法,这对于减少亲子矛盾和冲突很有帮助,特别对于双方都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家长保持沉默有助于缓和紧张气氛,各自退一步都冷静一下,在冷静的过程中,都给对方反思的空间。
其实,在家长沉默不言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悄悄观察大人,更易去回想自己做的事错在哪里?孩子发现只有自己承认错误时说出道歉的话,父母才能原谅自己,也就心怀内疚主动承认错了。沉默需要坚持原则,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直到孩子承认错误时,才能严肃地和郑重地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做了分析,给出正确的做事方法。
(本文选自著名儿童教育家韩国成先生《好习惯家庭养育细则》,供大家参考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