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试译《刺客的斗篷——世界名家日记选集》中6月25日收录的英国著名剧作家乔·奥顿(Joe Orton)写于1967年的日记。


试译:
1967【丹吉尔】
九点过半,法蒂玛(女佣)还没有到。也许她今天不来了。希望别来。女人在身边打转极其讨厌。她不在这儿倒有假期的感觉。虽然这过去的两个月非常的成功和享受,肯尼斯(哈利韦尔)和我都没有为星期五要离开而感到难过。我觉得要做点什么新鲜的事儿。不是工作——虽然毫无疑问我要完成《管家看到了什么》——就是换一个环境。即便是和少年的性事也变得单调乏味。狂喜之感和厌倦之感一样,都容易令人厌烦。我需要有一两个月伦敦的那种氛围来激发自己,免得在死气沉沉中越陷越深。
(注:肯尼斯·哈利韦尔是乔·奥顿的同性恋人。)
从乔奥顿自身的体会来看,感官体验带来的狂喜感觉很快就会厌烦。同样一件事做得久了,同一种状态保持久了,确实需要新鲜的事物激发新的热情。但是不是需要新鲜事物持续不断的刺激才能不至于沉闷呢?生活的丰富与活力是不是都要向外求来呢?向外求来的新鲜能长久吗?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保持常新的生活热情,需要有一个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才能源源不断,外在的刺激终究会像奥顿说的那样,一番狂喜过后就会厌倦。而如何保持这内心的“源头活水”,按朱子之意读书是最佳的选择。
作者简介:
乔·奥顿(Joe Orton)英国著名剧作家,1933年元旦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莱斯特一工薪阶层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低薪的园丁,母亲是制鞋织袜厂的女工。
1951年获得当地教育部门奖学金,赴皇家戏剧学院(RADA)学习。在校结识同性的终身伴侣肯尼斯·哈利维尔(Kenneth Halliwell)。1961-1967,撰写了三出大戏、四个小品。1964年《款待特隆先生》(Entertaining Mr Sloane)在商业戏剧重镇伦敦西区上演,标志着他功成名就。——转自网络
1967年8月9日,二人双双死于他们同居的寓所。时年41岁的肯尼斯手持利斧,连砍九下,砍死了睡梦中的乔·奥顿,这位被誉为“20世纪王尔德”的作家死时34岁。而后肯尼斯服毒自尽。——转自豆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