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拖延症,很多人都会认为有这个毛病的人做事拖沓、效率低下,跟他反复讲过几遍的问题怎么还不赶紧处理,这人怎么那么慢呢?
是吗?
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很多人确实在工作中、做事时效率低下,是因为拖延导致的,但是最近在看纪元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里面他说其实拖延绝不就应该是个贬义词,而是有着更深的意义。
带着好奇心我认真看完了那部分内容,觉得真是不能随便下这样的定义,看完书后让人更加受益匪浅。
我们看书学习就是要不断和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达成一种确认,如果不是,那就要不断反复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如果每个人都说是这样,就一定是这样吗?会不会有例外情况呢?
我带着这样的思考认真翻看了这本书,不得不说关于时间管理方面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纪元,畅销书《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作者,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2年教育培训,11年时间管理实践,优化时间表超过25000张,平均为每人每周节省13.7小时。
纪元在书中提到:
自律者也会拖延是否拖延并不能衡量自律,自律的人也会拖延,自律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拖延的理由和决定拖延后的行动,而非拖延本身。
自律者可能会因为以下理由决定推迟一个任务:
一 当前有比被拖延任务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
比如你正在写报告,手机铃声响起,你可以选择暂时不接,晚些打回(实际上你可以把手机调至无声,再开始做事)。
这条我也深有体会,记得有好几次我在周末加班时,正在开会,父母和好友都以为我有空陪他们聊天,结果手机就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响,一会儿又发来微信和语音,为避免打扰我不得不赶紧将手机先关机,等开完会后再给他们回电话。
还有几次我因为要完成一篇大的文案,时间紧,任务重,我就把所有的小事全部放下,集中精力先把这件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处理完,然后有空才慢慢完成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小事。
我觉得这些情况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当时稍微的拖延,拖延一下回电话,拖延一下处理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反而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更重要的事,否则重大事项会因为时间不够、质量不高而完成得不好。
这也正是很多时间管理者所提倡的要先完成四象限中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才最有利的道理。
拖延是为了更好二 当前条件不适合思考或执行某任务
比如外出在路上,有人询问你一件事情,你必须用电脑才能查出来给他,此时不方便打开电脑。
有次有同事要我给他发一份合同,当时因为正好在地铁上,进入隧道信号又不好,我发的信息他那里过了好久才收到,当时记得他以为我是在拖延,直到后来和他讲清楚状况时他才理解。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你发过去一个信息就期待着别人赶紧回你,你刚发完一篇稿件就立马希望编辑给录用,也不管别人此时正在做什么?方不方便?
当她们有时没有立即为你处理的这些事时,我们不妨试着多耐心等待一会儿,更不要轻易给他人贴上办事效率低、“拖延症”的不客观的标签。
要客观看待三 拖延一下会有效率更高的任务执行方法
比如碰到一个问题无法解决,你可以立刻上网搜寻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晚些约一位这方面的专家,请教专家可能会对你的帮助更大。
就像关于一些财产纠纷,可以聘请专业的律师为你解答;
写论文时,可以上网查找一些资料;
还可以在在行约一些行家请教一些问题;
这些方法比起你自己在那里冥思苦想、浪费时间来得更加有效。
自律者在决定推迟一项任务时,会思考和标记这项任务更适合的执行时间,以便到时可以更好地完成它,而不是遗忘、忽视、不去想这个任务。
他们不会由于任务的压力去打压休闲的需求,也不会因为娱乐过度而耽误了任务。
这是一种平衡的艺术,也是一种分批次产生阶段性成果的能力。
空闲时你可以观察一下,在公司的办公室里,那些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盯着电脑发呆的职员,通常工作效率不高;反倒是那些干会儿歇会儿,时常走动,时常和同事交流两句的人产出更多。
拖延也是一种能力因此,拖延不仅不应该是个贬义词,而且适当的拖延还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敏锐、思路更清晰,完成的工作更有质量。
我们与其仅了解表面,不如多擅于思考,发现背后的真正原理更加有效。
愿我们有时的“拖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不仅仅只是拖延着懒得去做。
我是简书推荐作者Sunny,成长中的两娃辣妈,我会将我在阅读、学习中所见所闻的收获与你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