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903862/1f079895aed8e06b.jpg)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这是一篇描写宣王狩猎的诗。在周代,天子狩猎是十分重大的事情,就像祭祀、会盟、宴享一样庄重而神圣。全诗第一章写周王选择良马准备正式出猎。依据占卜,祭祀马祖之后的第三天是适合狩猎的良辰吉日。所以在选择了合适的马匹之后,周天子就骑着良马,率领所有的公卿来到狩猎的地方,准备开始狩猎。第二、三章着重描写田猎的细节,随从们驱赶着漆、沮两河边的鹿群,赶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把原野上三三两两,缓步行走的群兽,驱赶给天子射猎,天子欢快地张弓搭箭射猎。第四章写天子在射猎得胜之后返回朝堂,朝宴群臣。
整首诗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来进行描述,条理清楚。大部分章节的内容都是在记叙狩猎活动的准备过程和随从驱赶野兽供天子射猎的情景,而写天子射猎却只有“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这四句,这样的写作方式显得详略有当,既完整叙述了狩猎的过程,又展现出周天子的身手,同时还透露出轻松的气氛
这首诗的狩猎过程非常欢快,好象一场愉悦的游戏,君臣在一片欢歌笑语中结束。但实际上古代天子的狩猎都不是娱乐那么简单,往往包含着很多的政治含义。
一、狩猎是宣威
古代天子的狩猎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饱含着特殊政治意义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当时,经历了厉王的统治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礼仪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对王师貌合神离,宣王为了复兴王室,慑服诸侯,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和诸侯联络感情,另一方面也向诸侯显示周朝的武力。诗所描写的就是周宣王亲自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会猎的场面。狩猎的准备仪式十分隆重,选择吉日进行祭祀马祖,修整猎车,挑选骏马。
二、狩猎是示恩。
天子狩猎一定会邀请公卿和诸侯,他们随同天子一起守猎,既是尊荣,也是表现忠心的一个契机。沿着漆、沮两条河的岸边驱赶鹿群,广袤的原野上,远远眺望,在一眼都望不到边,水草丰茂的地方,有很多野兽出入,它们三五成群,有些在奔跑,有些则在缓缓行走。为了让天子能够享受到狩猎的乐趣,他们一次又一次驱赶兽群,将兽群驱向了君主所在的方向,保证天子能够及时发现猎物。天子开始大显身手了,一矢中的,箭不虚发。这样一个英勇神武的君主,狩猎了很多猎物,并用自己狩猎到的野味宴请群臣,体现君恩浩荡。
三、狩猎是练兵。
军队是国之重器,只有保持足够的威慑力,才能使别国不敢来犯,诸侯不敢背叛。狩猎相当于现在的阅兵仪式和军事演习,“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战车骏马,威武的将士,在猎场上一展身手,这是和平时期的练兵方式,在围猎中锻炼战斗力。余秋雨曾这样写道:“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亲兵一万余人,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以对北方游牧民族起到威慑作用。”康熙的狩猎考量和周宣王的治国思路一脉相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