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看教育

作者: 简书老张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17:15 被阅读18次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论的儒家经典,除了阐述“仁政”等核心观点外,也涉及到教育问题,形成了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梳理,深入理解并学以致用。

        下面是本书最后一章涉及到的教育类相关语句,以及我的个人理解。

        一、不断成长,追求境界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25章,孟子在回答浩生不害对乐正子如何评价时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此人做到了善和信,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做人境界。其词曰: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很显然,不论是乐正子已经达到的善和信,还是他尚未达到的后面四种,都必须通过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系统教化而形成。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六个台阶,也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成长境界。

        二、育人者,必先受教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20章:“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是啊,如果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3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这里的“书”虽是专指《尚书》,但推而广之未尝不可,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句话作为读书方法,即要求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千万不能“唯书是上”“本本主义”。

        四、谦虚求学,充满诚意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43章:

        公都子曰:“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不要自以为是。滕更倚仗自己是国君弟弟,有地位有权势,自以为很了不起。孟子却对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否则,就会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

        五、坚持标准,注重引导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41章: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拉开弓的标准)。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传道)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过程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格迁就。从教育角度来说,老师不能因为学生不尽人意而改变或放弃教育准则。二是老师要努力做到科学启发耐心引导,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老师引导启发,“中道而立”;学生通过深造自得,“能者从之”。

        六、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40章: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这里,孟子列举了五种教育方式,一是润物无声式,二是立德树人式,三是培养专家式,四是答疑解惑式,五是品德熏陶式。无论如何,我觉得这里都体现了孟子民主进步开放的教育思想。

        七、尚志重道,持之以恒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33章: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这里,孟子强调了士人,即读书人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主要目的就是“尚志”。如何达到尚志?居仁由义而已!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29章:“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意思是:就比如挖井一样,贵在持之以恒,任何时候停下,都意味着前功尽弃。这句话说的是有为者,用来指代教育者或是学习者都未尝不可,足以引发思考和借鉴。

        可以说,孟子其人虽隔千年,但其教育思想却永放光芒;《孟子》其书虽著千年,但其教育观点却永不过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孟子》看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hl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