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胆地憧憬,我们拥抱着离别,我们隐忍着坚持,我们美丽地绽放。
晚上十点半,加完班打车回家,在冬日的寒夜里伫立着,被冻得瑟瑟发抖,40分钟,终于等来了一辆车,不夸张地说,它就像是一轮太阳让我看到希望,回到家,又给自己煮了碗面,狼吞虎咽着下肚,从内到外都是暖的。
就像是从寒冷到温暖,我们总会面对一些痛苦的事,唯一的念头就是:脱离苦海,越快越好。
因为经常加班,很多次想跳槽,因为压力太大,很多次想离开一线城市回老家。但又多次说服自己,没有苦哪有甜,当初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现在的退缩吗?面对困难顶不住的人,也不会有美好的回报等他。
一次抉择,“一线”生机
遥想当年毕业时,既兴奋又迷茫,兴奋的是可以出去工作挣钱了,迷茫的是不知道该去哪儿,怎样开始。
一个我比较信赖的师哥跟我说,照你的性格,比较安静,比较温顺,不适合待在北上广,竞争太大。对此我表示认同,不过最终并未选择一条更好走的路,偏偏来到了一个遥远的一线城市。为什么来我说不清,人生能有几次重要选择,既然机会来了,干嘛不去一个最想去的地方?
背一个包,提两个包,再加一个大行李箱,已经没有多余的手拿别的东西,这对于一个男生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临行前,还在犹豫到底行不行,但晚上的火车已经不允许我犹豫,同学看不下去,推着车把我送到校门口,走到半路包带还断了一条,所以,余下的路途中,唯一祈祷的是,包千万不要破掉,哪怕再重,我也能撑到终点。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下了车,一颗心总算落了地,什么都来不及想,不要说未来会怎样,连车站外面是怎样,该去哪里,我都不知道,只能跟着人流向前走,虽然迷茫,但并不害怕。那是一种这段路必须由我自己走的大义凛然,没有可依靠,仿佛就有了对抗一切的力量。
身处完全陌生的城市,紧张、压力,都会有,但都被与生存相抗争的斗志冲淡,每天很早起床慌慌张张赶公交去上班也觉得享受,被人冷眼相对都觉得是别样的生活体验,虽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但那时的一切都觉得是好的,有激情,有冲劲。
年轻人不怕变化,因为能很快适应变化。陌生感很快就没有了,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明显,就像是打了麻药的伤口,从无感,到微疼,越来越疼。
拥挤、快节奏。每天匆忙的走在路上,像分子一样在城市的身体里流动,会碰到很多不同的人,并肩行走的,对面走来的,躲躲闪闪,擦肩而过,来不及记住哪怕其中一张脸,过了就不再遇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路人,你是我的路人,我也是你的路人。我们之间没有交集,但却因为彼此的存在而不敢松懈。
高房价。在大城市,对普通家庭而言,买房是一件倾家荡产的事,租房都已经让多数人叫苦不迭,要么住得远点,要么住得差点,顾此失彼,总难两全。
这些都会给人一种不安定感,我属于这座城市了吗?我能在这里待多久?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未来在哪里?
我常站在办公楼的休息区对着窗外,俯瞰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的车辆,林立的高楼,凝望到目光失去焦点,问自己那些已经问了无数遍的问题,得不到答案。我知道不是没有答案,是不甘心。
每天都有很多人带着憧憬而来,也有很多人带着无奈离去。但只要还留在这里,就没有放弃,就没有掉队,为买房也好,为梦想也好,怎样都好,坚持下去,总会等来生机。
成长,就是不停奔跑
至今仍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校门口有一家包子店,老板娘服务态度很好,每次去的时候,她都问我怎么那么早,刚过五点,她们家第一笼包子可能还没有蒸出来。我笑着说,怕醒了再睡就过头了呗。
那时候刚开始上早自习,要比以前早起两个多小时,会困,但有着一股子年轻人的热乎劲儿,更多的是兴奋。大家都去得很早,天还黑着,个个趴在教室前的栏杆上,吹着略带凉意的晨风,聊着天,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在晨读。早自习到上午的课中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接着就是白天的课,晚上自习到十点多,不过等到教室都熄灯了还有人舍不得走,点着蜡烛继续看书、做题,那种劲头就仿佛现在的上班族周末嗨到很晚,然后第二天不需要上班一样的放肆,但他们第二天还是要很早起。
我们都这么走过,学着将近10门课,每天都很充实,也很累,从新鲜的兴奋,到重复的枯燥,学生和家长中都流行着一句话: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除了吃饭睡觉,看书学习是唯一的正事,极其单调。慢慢地,压力、厌倦,引发出痛苦,足以吞没一切的痛苦。
每当早上闹钟响起的时候,会一边半睁着眼睛慢慢穿衣服,一边抱怨着,什么时候是尽头啊,这真不是人过的日子!
期盼周末,期盼假期,期盼毕业,期盼了很多年。
有一个地方,被人们定义为所有痛苦的终点——大学。其实多年之后我们知道,哪有什么所谓的终点。
当毕业终于来临,收拾好所有行囊,扔掉再不相干的课本,像个被刑满释放的犯人一样,向世界宣告着解放。
大学是什么样子?跟不少人聊过这个话题,有饭桌上偶遇的陌生人,有出租车司机,有服装店导购,有厂子里的打工仔,他们不约而同的有个共识:大学生读书多,知识多,文凭高,各方面应该都比我们要强一些。
每次听到这些,我都会试图解释什么,我想告诉他们,大学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大学生也不是,但总说不出口,解释不清楚,感觉一旦说了,像是在否定“大学”这个词,其实,多数大学生之所以成了他们后来的样子,和大学本身并没有关系。
大学以前,有着太多的“不得不”,不得不早起读书、做晨练,不得不反复的背概念、文章、公式,不得不去做海量的题目。
逃课、谈恋爱、打游戏,这些行为都是被大家讨厌且极力回避的,但很多人在大学里就成为了自己曾经讨厌的这类人,而且并不觉得有错,因为是大学,因为不需要高考,因为学习成绩无关紧要。
看看他们毕业时候的样子,有人因为学分不够拿不到毕业证,有人因为兴趣转移转了专业,有人因为专业知识薄弱不得不选择转行等等,鲜有人说,我渡过了一段无悔的、非常有意义的大学时光。
宽松的管理,很低的毕业门槛。如果让我再次去思考“大学”代表着什么,会是这么一句话,其他再多的补充和修饰都显得多余,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人们是极为放松的,放松的时候会做什么?想想自己假期在做什么就知道了,对很多人来说,大学就是一次很长的假期。
那些痛苦的东西,最终让我们尝到了甜头,让我们觉得很舒服的东西,最后却让我们吃了苦头。
说大学,其实是在说人性,最痛苦的日子,往往是我们收获最大的日子,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能放纵,当限制着它的那道闸门不在了,所有弱点都暴露出来。
上学读书如此,职场打拼如是。初入职场,一张白纸,都是勤快的小兵,为给人留下好印象,从不迟到,努力和同事搞好关系,对谁都毕恭毕敬地叫前辈,饥渴地学习着各种不懂的东西,累并快乐着,充实且收获颇丰,为什么?因为有压力,要存活,有目标,想成为更优秀的人。
当过了新人期,一切都趋于平稳,生活、工作,驾轻就熟,要做的只是不断地重复,偶尔的新鲜,偶尔的忙碌,也会成为平静生活的干扰元素,面对挑战围观,面对困难退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就有了缺少新意的生活,就有了“一年经验用五年”的老油条。我们常说锻炼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又总是嫌麻烦,如果不踩那么多坑,没有一次次挑战打拼下来的经验,能力从何而来呢?
曾无数次想回到读书时五点多起床的样子,做个勤奋的有为青年,保持着快速成长的节奏,却发现已经连7点起都做不到。时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有些事不是我们能不能做到,而是有没有必要那样做,自我管理总是很难,但人和人的差距正在于此。
勤耕不辍,直到开花结果
生活本是苦甜参半,我们会本能的去远离苦,靠近甜。温室里没有风雨,也就不会有彩虹。谁都不想吃苦,两个选择,要么不碰触,要么迎难而上将其征服。
困难永远是进行时,幸福也是。我们想要的成功,无非是坚持比放弃多一次。
演员总爱说一句话,不管准备得如何,大幕一拉开,就没了退路,必须全力以赴。同样,当我们选择了上路,便也没有退路。或许,当没有退路的时候,才能逼出最好的自己。
如果困难在所难免,唯有让自己更有力量。如果吃苦必不可少,就在苦日子里开出美丽的花朵。
多年之后,当我们回望过往,应该会笑着说,人生苦短,那点苦又算什么。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正在为自己的小目标默默努力奋斗的朋友。别怕孤独,别怕煎熬,勤耕不辍,终会开花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