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杭州是有缘的,也是唯一一座他二度任职的城市。
公元1089年,即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苏东坡到达了杭州,阔别十六年,再次来到这个“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湖畔,而此时,已经是物非人非了。如果说十几年前的苏轼年轻而富有诗意,带着游山玩水心态来任杭州通判,那此时的苏东坡则是脚踏实地,想为老百姓做些实事。
西湖是杭州人民农田灌溉和饮水的来源,可如今,由于长年未得到治理,水草丛生,淤泥堆积,堵塞了河道,也污染了水源。苏东坡非常着急,他也希望能够像白居易曾经治理西湖那样,为杭州父老做一件功德之事。
在元祐五年给朝廷以及各省上奏章陈述西湖遇到的问题,他将西湖比做人的眉目,目前的现状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用不了多久西湖将不复存在: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他提出了治理西湖的办法,即:人工清理湖面上的水草有偿工作,以及清除淤泥疏通河道。
在准备清理淤泥和水草时,苏东坡犯难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于是他就带着属下实地考察,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于是就将清除的淤泥和水草堆在两边筑成长堤,沟通了南北,南北山渔民、农民和城里市民都自愿出工出力,很快这项工程就完成了。
苏东坡还在这个长堤上修了六座桥和九座亭台,名字都特漂亮:跨虹、望山、映波;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这便是“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
同时,为了避免有人私自在湖面上种植水草以及显示湖面淤泥情况,苏东坡在西湖的中心地带划了三个三角区域,在上面建造了三座小塔。在中秋月明之夜,到西湖泛舟,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灯光从塔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让人流连往返。“月光映潭,分塔为三”,这便是“三潭映月”。
这就是苏东坡,永远有一颗诗意纯真的心。把一个单纯的民生水利工程生生变成了一项改造“秀美山川”的文艺项目,不仅造福一方百姓,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苏轼与白居易一样,都对西湖的保护和杭州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清嘉庆三年,特意修建“白苏二公祠”纪念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