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仍清晰的记得高考时的英语成绩是115分,一个在心里留下深刻烙印的数字。高考前的两个月,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英语成绩,希望能攻克弱项,但两个月破釜沉舟般的努力对结果并无丝毫改变,英语最终不出意料的成为我所有科目中最差的。
填高考志愿时我最痛恨的专业:商务英语,经贸英语,英语语言文学等一系列与英语相关的专业我避而远之,绝不填写。但命运弄人,入了财经院校,却被调剂到英语专业,这辈子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大学入学时英语成绩是我们班倒数第三名,班里仅有的四个男生都比我强,着实丢人。
画面拉回现在。上月起我开始接了许多高中应试学生,说实话,心里怵得慌。一个高考英语如此差的人去教那些省内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心理压力之大,瞬间忘记大学四年凤凰涅槃般的努力。尽管我比他们多学了四年甚至五年六年,依旧对自己毫无信心。
意外的是,上周刷各种高考题,分别满分收尾,做题过程轻松自如。心中无比疑惑:我去!这是我当年抓掉无数根头发做过的题吗?为什么那时的我觉得那么困难啊,现在如此简单,莫非真是英语水平提升了很大一截?可是初高中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几乎涵盖了所有英语语法结构中的内容,不应该再有更大难度的提升啊?就算有也只是词汇量增加,阅读速度增快,写作篇幅增长而已。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当初如此头疼的科目变得如吃饭般平常?
观察完我的高中学生们后,得出结论:是学习能力而非知识储备影响了你的学习效果。
上周学生来上课,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帮他听写单词。我问:上次的单词都回去背了吗?他自信地回答:都背了,许多单词在你讲之前就背过了。学生中考时数学满分,语文110(满分120),英语106(满分120),要说他不是个自觉的学生我一点儿也不相信,因为他爸说是他主动提出补英语的。
但问题出现了,听写完单词后我发现正确率并不高。我问:你怎么背单词的?他答:就是apple,a-p-p-l-e啊。我说:学过音标吗?知道自然拼读吗?会一边背一边读一边抄写一边记忆吗?他明显被我一连串问题问傻了。弱弱地答:学过音标,但都忘了,我一直是这样背单词的啊。
噢,老师要无情的告诉你,很有可能你的学习方式一直都是错误的,不过是靠勤奋撑起了如今的成绩罢了。然而高考和中考又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PK,要是还像过去一样学习,那结果不容乐观。
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学生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中国的家长在面对学习问题时也是最无情的。孩子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需要做,吃饭睡觉看书成为了学生最简单也最紧凑的日常。谁敢说他们的勤奋度不够?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并非每一个勤奋的孩子都会得到应试成绩的肯定。有些人学十小时,成绩中等,有些人学六小时,成绩拔尖,而有些人学十四个小时,成绩偏下。
大学四年,要说我勤奋无比,那绝不可能,因为班里有个同学四年来坚持七点到图书馆,晚上十点半回宿舍,除了生病,没有哪一天休息过,我比起她还差了很大一截。但要说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最终的结果,她真不是最好的,也离最好的差很远。
大一时为了弥补自己与班上同学神一般的差距,我六点半起床背单词,八点半进图书馆,晚上十点回宿舍,坚持了半年。其实,真没太大进步,除了单词量提升以外。后来,开始看许多方法论的书籍,也就是学语言的各种方法,应试的各种技巧,辅以背单词练听力做阅读和写文章,大二下期顺利通过我这个学渣当时最怕的专业四级考试(你们无法理解一场专业性考试对一个学渣的威慑)。
虽然如今摸清了语言学习的门路,但仍旧觉得很可惜,这事儿是大三后才发生的。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后我才摸清楚大门在哪里,挺可怕的。大三时准备了一个月雅思得到7,7,7,7.5的分数。说实话,那时的我已经很满足了,但后来被同事贬得一文不值。让我羞于提起一个英语专业学生的雅思分数。大四时,忙于实习,专八只准备了二十几天,最终顺利通过。
通过考试那一刻我才明白,你有多勤奋,根本就不重要,失败者都没资格提起自己的努力过程。但你是否找到学习的“门道”很重要。我将这部分归为学习能力。
我总结了以下自己学习能力的方式,供大家参考(大神请绕道):
1.专注力。
如果你喜欢玩手机,喜欢刷朋友圈,喜欢随时玩儿手机,随时看微博,那你挺危险。因为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太短。你耗费了大量时间干无关紧要的事情。
给学生上课时我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小一点的孩子在5-10分钟时会走神,大一点的孩子半小时左右也会走神。我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明显不够。一段学习需要经历开始投入,慢慢投入,完全投入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才持续半小时,那你学到的东西很少,也就是说,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很少的内容。因为你大量的精力都在潜意识中被其他事物分散了。
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很重要,专注时间越长越有效。
2.学习最害怕的就是同一个坑里掉进无数次。
这个问题屡见不鲜。我发现许多学生做过并讲过的试卷,过一周我再给他们做时,他们会做错同一道题。更加普遍的是,换一个单词做同样类型的题,他们必错无疑。很惭愧,高中时,我应该也是这样吧。
因为老师太着急讲知识,从来没和我们讲过学习的方法。
我发现自己存在这个问题是在大三准备雅思考试时。同样的错误犯两次其实挺傻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当初你就没听懂;二是听懂了却并未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先理解,再记忆,再变通,再实践。记住这个过程。
3.理解并不代表不需要记忆,记忆并不仅仅意味着“背书”而已。
我常让学生背课文,这一点虽然传统而老土,却效果明显,因为当初我也背过新概念,清晰地知道背完后效果有多明显。
但学生却完全理解错了我的意思。让他背课文时,我的言下之意时:首先你得读懂课文,其次你要弄清发音,再者你要记得生词,最后才能背诵文章。背诵只是一个手段,绝非目的。
他们往往以为跳过步骤直接背文章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神不知鬼不觉,但其实,你跳过步骤后在最后一个阶段花费的时间将是所有阶段的总和。
学习没有捷径,走捷径的人将来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回过头弥补自己的错误。
理解是学习的核心,应用是最终的目的,而记忆不过是实现两者的桥梁。
4.如果你想学某样东西,最好先弄清楚学习的方法。
“方法论”这个词是学哲学的时候了解到的。
我一直觉得初中、高中时自己最失败的一点时从来不知道有方法论这种东西。因为,每天太忙了,忙着做作业,忙着上课,忙着吸收许许多多的知识,内容多到以为要占据所有脑容量。
我从来没有时间和精力,甚至意识去思考如何让学习的效率提升,让结果更圆满。工作后知道,常常加班的人往往工作能力不强。退回高中,发现非常勤奋却没有效果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不行。
以前的老师几乎没教过如何去学习,只教我们学习的内容,这一点在之后的自学能力培养上很致命。
大学的时间多到让我思考学习方式是否正确,时间多到去结识了各类大神,发现彼此间的天壤之别,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学习的方式。
由此来看,你很忙,未必是件好事。
学习是成长路上的必读课题。它的精益之道,需要我们不停的效仿他人,反观自己,寻求更优质的资源才能得以发掘。
从来就没有天生的学渣,你也许不过是学习能力很渣。然而,学习能力,却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这一点好歹让人感到欣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