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夫子音
《中庸》句解第十四【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这在上面已经提到,只有君王具备相应的德行,制定出的礼仪法度和规范,才能使国家稳定)在上位的人,虽然善的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天子的行为处事要得到民心,就必须为民众做事,得到民众的推举与爱戴,才能让人信服和听从其言)。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这里的尊贵地位是指通过学习,培养福德获得的,地位越是尊贵就越要承担天道的使命,终日行道而不懈怠)。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讲夏商周三代明君,他们自身德行深厚,所以没有违背天地之道,让所有人钦服,即使圣人出现也会赞赏他们的治国善举)。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王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鬼神无疑惑说明他们治理国家顺应天道规律,圣人赞许他们的方法,说明他们深得民心,德行深厚,所以说明君王的举止就是世人仿效的礼仪,他们的行为循规蹈矩,就是法度,他们的语言不偏不倚,就是准则,能为远处的人树立威望,能为近处的人带来亲和)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使自己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只有在天子之位实施礼仪法度和准则,让民众没有产生憎恶和厌烦,才能在夙兴夜寐中受到民众敬仰,才能利用自身极高的修养获得名望,言行成为天下人效仿的榜样)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的思想,以文王、武王为行为处事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一样,没有什么不承载,也没有什么不覆盖。(这里讲了孔子的圣行言教,他能将文王武王的行为作为典范,而教导民众行为处事遵循天时地理规律,这样治理国家便做到了如天地一般,能承载覆盖万物而不停止)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这种德行的普施就像四季和日月能循环往复,带来新生与光明,万物和谐相处,道路交错没有人为冲突,只有顺应天时培育万物,根据地利栽种万物,才能使得万物生长井然有序,天地和乐,风雨调顺)。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即使德行小但是也要像细水一样能长流,即使德行大也要能使万物生长淳朴真诚,这样天地便也极尽其道,人类处于天地中便也时刻能践行好自己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