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句解第八

作者: 泮溪秋玉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12:29 被阅读12次

作者:夫子音

《中庸》句解第八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

  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是最孝顺的人了吧!所谓的孝顺者,就是善于继承他人的志向,善于传述他人事迹的人(武王和周公做到了大孝,他们善于继承父亲和先祖的志愿,善于将他们治国理政的功绩宣传出来让人学习)。

        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修理他们的祖庙,陈列宗庙祭器,摆设上祭祀他们穿的衣裳,荐献当前季节最时新的食物(他们用心带领全国人民祭祀祖先,在春秋两季,修祖庙,摆祭器,献衣裳,供食物,跟祖先活着一样极尽诚心,这样周朝的人民,都学着天子祭祀自己的祖先,在他们心里祖先永远存活着)。

        宗庙的礼仪,是用以序列昭穆次序的(左昭右穆,父为昭子为穆,在宗庙中依次排列次序)。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别贵贱;按事功排序,用以辨别贤与不肖;天子在祭祀场合不分贵贱给人敬酒,用以说明天子的恩惠遍及所有人;让年长者坐上位,用以尊敬长者,使长幼有序(这里讲了宗庙祭祀的祖先排序,分别是有意图的。又讲到在祭祀场合上的细节问题,天子敬酒恩惠遍及所有,要使长幼就坐有序)。

        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进行应有礼节,奏起那音乐,恭敬那所尊重的,敬爱那所亲爱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样,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生存的一样,这是最高的孝了(每个人在参与祭祀中都有自己站的位置,和应尽的礼节,在音乐声中,恭敬敬爱心中的祖先,将他们当作生存者一样,就像他们还在自己身边一种,这样极尽孝道才能称为最高尚的孝)。郊祭与社祭的礼节,用以侍奉先帝,宗庙的祭礼,用以祭祀祖先。明白效、社这两种祭礼以及禘与尝的义理,治理国家就如同展示这手掌一样容易了。”(用祭天和祭地的礼节来祭祀先帝,用宗庙祭祀的礼节来祭祀祖先,在夏至和秋分的时候要进行祭祀,明白了这些义理,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观看手掌一样简单了)

【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

        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译文】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这里主要讲了治理国家与君王的关系,文王和武王勤于治理国家,但是他们去世后人们就很难再用他们的方法治理国家了,因为他们能将民心统一起来,让他们把家国当成一个家,而后来的君王却很难做到这样了)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这里主要讲治国理政离不开明君,而要成为明君就必须先修养自身的德行,修养德行贵在遵循天地之道,遵循天地之道就必须要先从培养一颗仁义友爱之心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这里分别解释了仁和义的具体内容,要亲爱同族人这就是最大的人,要亲近贤德之人这就是最大的义,处于礼节要有亲疏仁爱,要有等级近贤,这样不至于使仁义之道失去章法。所以君子就要做到修养自己,亲近同族,了解他人和通达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这里讲了五伦三德,五种关系的交往离不开三种德行的渗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他们之间离不开智慧,仁爱和勇敢)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这三种德行的践行道理不一样,有人天生就知道,必须具有仁爱之心,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必须获得圣贤智慧,有人遇到困难才知道勇敢。有人自愿实行这三种德行,有人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实行,有人很勉强的去实行,只要他们践行了这三种德行,那么其中的道理都是一致的)

相关文章

  • 《中庸》句解第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

  • 《中庸》句解第一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

  • 《中庸》句解第九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

  • 《中庸》句解第七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

  • 《中庸》句解第二

    作者:夫子音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

  • 《中庸》句解第三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中庸》句解第六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 《中庸》句解第四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

  • 《中庸》句解第五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

  • 《中庸》句解第十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句解第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vx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