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思想

作者: 疏影0701 | 来源:发表于2018-09-24 15:06 被阅读108次

    文字与思想

    20180924

            中秋节到了,好多人都在发祝福,通常不是使用文字,而是图片,千姿百态,十分丰富,当然我也想制作一个,按照我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原创。以前也曾做过,是按照文字,以篆刻的方式表现的,这一次也想用文字的变化,来表达一种新意,然而想来想去,终不得法,最后不得不使用英文字符来构造,总算了这一想法。

            使用英文字符I、D、V、Y、N构造的图像

            但是在思考和构思之间,就有了一个想法,关于文字的。

            当然我是不想以寻常的书写方式来表达我的意象的,所以就想以文字的变化来实现这一想法,但是最终无法完成。我的想法是用一些单元部件来构造文字,但是对于汉字而言,这样的想法似乎难以实现。

            分析这几个字的结构,疏密大小各异,但是其差别还不是很强烈,就想用单元元素来构造文字。汉字的基本元素,就是横、竖、撇、捺、点、提,由这几个基本元素构成所有的汉字,或说绝大多数的汉字,当然这是说的楷书的结构,对于金、篆等文字是不适用的,但是说起来好像是容易的,实际上却不是那么简单。

            仅以“横”论,就有多种变体,简单的说,只是长度,就有不计其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字里的横和“月”字里的横,都是横,其长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月字横,在“月”字里的长度,与在“赢”字里的长度又有变化,如此说尽管汉字有名义上基本元素,却没有实质上的内容,也就是说根本不能使用基本元素来构造文字。换句话说,在文字的构造上,基本元素只有定性,而没有定量。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方块结构的限制。

            同一字号的所有汉字,原则上都被限制在一个固定尺寸的方格子内,而不管构成文字元素的数量的多少,比如“一”与“赢”,还不是很极限的对比,差异就可见一斑。而文字的这种性质,是否也反映了由汉字所代表的思维。

            文字的属性是记录思想,表达思想,似乎有些被动,但是文字是否也有其主动地一面,对思想有一种反作用的力量。这种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一面是使思想飞扬、流畅,而消极的一面是使思想受到限制、桎梏。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比较中西文字的结构,或许有一些启示。

            与汉字比较,西文的文字,就有明确的结构属性。以英文为例,其结构元素就是26个字母,所有的文字都可以使用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相比于汉字结构,西文的文字结构,突破了两维结构限制,变成了一维结构,这样就能够以基本元素构成不同的文字。比如“I”和“INTERNATIONLIZATION”,在长度上有了变化,但是单元元素结构保持不变。

            由此又想到了所谓的书法。

            似乎中文是有书法的,并还为此津津乐道,而西文是没有书法的。就书法的实质而言,西文有的是书写模式,而这种模式要求的是规范,而不是变化。

            西文的书写规范也是叫做“体”,比如罗马体,哥特体,安色尔体,等等,这些体式,可以理解为是字体构造和书写的规范,而与体式命名关系不大。每种体式的基本元素在构成的文字中没有变化,是相同的,一致的,这样的结果有呆板、僵化的嫌疑,但是却清晰明了,重复性强。

            相比之下,汉字却显示出了极强的个性,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比如柳体、颜体等。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对于书写的评价,更多的是像与不像,而不是文字本身。在同一个文稿中,书写的追求是变化而不是统一,比如同样的横,要有区别,再比如同一个字,也要有不同形式的书写,只有这样才可能被说成是好的。

            也或许中西文字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是当然的了。中文文字表形、表音、表意,西文则是表音、表意,但是不表形,因此似乎也构成了对思想的不同影响。

            中文必须有形,否则只有音便无法表意,换句话说,因为有过多的组合变化,使得单一因素无法明确的形成对应关系,必须辅助以其他条件,由此就为思维带来负担。中文文字为三维结构,其中形与意之间的关联度更强,而音与意之间就要若一些。

            相比之下,西文文字是两维结构,音意统一,音意对应,少有歧义。

            也是这个原因,当然只是我的猜想,国人因为先有汉字的形意思维模式,所以更注重文字的形意关系,只有这样才说明有文化,而只知道音意关系的,那是一种文盲。因此,国人在学习西文时,过度注意形意关系,而忽略了音意关系,造成了不得要领,成为了哑巴外语。哑巴汉语至少可以自娱自乐,而哑巴外语,可就累了。

            由于有形意关系,使得脱离了形的存在,就难有意的想象,因而古语里就十分的强调“读”的重要,而所谓的读,其实读的是形,有形之后,才能有意,才能有思维,进而才能有思想,所以要读万卷书。

            但是,读,却只是个人的行为,是自我的满足,可以没有沟通与交流,属于自娱自乐,因而也就没有碰撞。而思想的进化与发展,又似乎离不开交流与碰撞,而所谓的碰撞,也就是辫,俗话说就是抬杠。其实在语言里,思和辨,通常连体的,孪生的。只思而无辫,何以为学。

            因为重形,也就轻了抽象,实际上也就是略了意,至少在到达“意“的路径上需要借助于“形“的帮助得以转化,简单的说,就是需要借助形象的理解以达到抽象的思维。

            照理这该是机械唯物观的思维模式,属于中文文字规范的内容,而在中国古典思维的模式里面,却更注重的是意向思维,属于西文文字规范的内容,在这一方面,中西文字似乎都在向各自的反面使劲。然而不管怎样,抽象思维不是形意文字区域的特长,而更多的是在音意文字区域得以发扬。

            写到这里,我都有些糊涂了,不知道是在形象的丛林中迷茫,还是在抽象的天空中翱翔,不管怎样,文字的形式,应该对思维以及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与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zc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