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店

作者: 时雨普降 | 来源:发表于2024-03-09 14:43 被阅读0次

    今天路过一家书店,隔着落地大玻璃窗,远远地看着,书架高大,书也高大,像是卖教辅的。百无聊赖,教辅恰又勾起我倚强凌弱的优胜心理,不知不觉踱进去。

    门口放置的,果然是教辅,本着驾轻就熟的思路,我拿起一本某出版社的五年真题三年模拟数学练习册,准备付款。书是崭新的,不过是三年前出版的,不知道与目前的要求还同不同步。以我的经验,只要是老师推荐过的,即便是旧书也永葆青春。

    “五块卖不卖?”我看了看定价十二元,先自作主张打了能接受的折扣。

    “啥?这种版本上哪买去,少二十不卖!”老板不容商量地把脸别向一边,装作可有可无。

    凭这样过了期的教辅也要当做文物卖?现在市场教辅层出不穷,虽说不允许老师公开指定,学校也不允许留作业,可是不需扬鞭自奋蹄的家长们见风使舵,不知谁偷瞧见了老师手里拿着的青岛出版社的辅导资料,然后又不小心走漏了风声,一传十十传百,酿得一时洛阳纸贵。

    可今天这过了期的资料明显不属于这种情形,他就是把自己当古董了。我装作不是必须的样子撂下了书,移步高大的书架。

    琳琅满目的充实感

    店里已经无处下脚,仄仄的通道如同迷宫,靠墙这满满一排,全是旧书。我大致看了一眼,可分为三类。

    一是看似全无用型。出版和印刷的年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前,相对久远。无论工程技术还是政策理论,全都过了时。可它们生逢盛世,成为书里的贵族,被高高供起来,无论在当时是否有人翻看,大约是用来装门面以证明自己书香门第的可能性更大些。我抽出一本《地质学概论》,一本《毛泽东选集》,书页黄褐色,发脆,翻得快了书页会纵向扯开。铅字镶嵌在平整无痕的纸面,犹如初秋的原野里掰过了棒子的玉米地,仓皇,乏味,没有一点生机。记得几年前在一个小县城的夜市上逛旧书摊,我翻看一套四本红皮烫金的《毛泽东选集》,除了扉页有一行歪歪扭扭的“赠:魏淑芬同志 邱建国 一九七三年七月一日”之外,书里干干净净就再也不着半点笔墨。我当成了文物如获至宝,出了大概一百块钱高价买下,敝帚自珍。我记得那天晚上有点冷,夜风卷起落叶和盛垃圾的方便袋随风乱舞,瞬间连同灰尘遮盖了书摊。那套书虽然比较少见,可叶公好龙的我后来翻看了目录,不知看了几篇就随手丢弃了。

    如今再见到这样本身看似无用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物级书籍,心里发痒,有种刺探他人隐私的冲动,于是询价。老板毫不犹豫,报价也是一百一套。我笑了笑将书复归原处,老板大概司空见惯,也不多问。

    二是曾经风靡一时却早已被时代抛弃的书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武侠风一度占据青年一代的书架,看武侠片,追武侠剧,读武侠书,逛租书摊是近乎时髦的代名词。大街小巷的录像厅音像店租书摊铺天盖地,长篇武侠小说被分拆成薄薄的册子,租一天一毛五分钱,小孩子们趋之若鹜。琼瑶的苦恋虐恋倾城之恋,三毛哭泣的骆驼,废寝忘食也要追的陕西籍作家群长篇小说,如今在这旧书店的书架上都找得到。我就纳闷了,以前这些正版金贵得很,可以说是一书难求,有的同学都要托人从省城购买,可如今,这些旧书无论从品相上还是出版年代上看,都像是当时发行太多产生了供应过剩。然而这些书在老板手里无一例外都身价倍增,我问老板这书卖得怎么样,他不屑地说,不怎么样,每天四五百块钱。

    三是早已出了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新书。这样书大多是古今中外小说名著或国学典籍,新的印装工艺,裹了热缩膜,纸张鲜亮耀眼,拿在手里分量不足,价格却也公道得很,可以五五折或按斤称着卖。我认真看了书目,家里好像已经买过好几套,这些打着各种名号比如“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或者“重新标教发音注音版本”的系列古籍也都大同小异。以各种分类方法重新辑录的“世界最好小说”“世界最好散文”,文章是原文,可出版社和印刷厂语焉不详。我不禁感叹文学编辑们的煞费苦心,谁说我们没有创新,换个方式分门别类整理资料也是新。对于不想花重金买知识又想妆点书架的人士来说,正是福音。

    我有点好奇,“咱们镇有多少人,来买书的不少吧?”刺探别人商业机密,既不道德也不礼貌,但好奇心驱使顾不得那么多了。

    “也有十来万人吧!”老板回答。

    “都是什么样人买书?”

    “什么人都有。六七十岁的人买八十年代以前出的书,四五十岁的人买武侠言情,二三十岁的人买玄幻修仙和教辅。”老板如数家珍,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似的分门别类整理思路。

    我粗略算了一下,旧书之所以有市场,原来是有他固有的消费人群。

    然而他们买了本身价值不高看似无用的旧书用来干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透,这事儿就此放下了。

    角落的繁华

    晚上回到家,找一本余秋雨的书,碰到书架外缘一排卡通版泥塑三国人物,人物做得线条粗犷,衣着鲜艳,个头虽然不大但是算得栩栩如生。人物排成一排,像是接受校场检阅。边上放一块警示三脚架:请勿拍照!我明白这是刚参加工作的孩子摆设的。可孩子都二十多了,还玩这小学阶段的玩意儿?我发个信息给他问问究竟。

    没大一会儿回过来一个笑脸,还有一行字:小时候光学习了!

    再一留心,满屋都是儿童消费。什么乐高,饮料,巧克力,日本漫画,不一而足。呵,这是加倍补回损失的意思哦。人家小时候的精神损失费没让我这个做家长的赔偿已是万幸了。好在人家是用自己的福利券买的,并没有特别动用工资奖金报复性消费。

    我读书的时候通信没有现在发达,最主要的联系方式是写信,有时看到漂亮的邮花会剪下来收集,喜欢邮票但是没有多余的钱买,集邮成了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参加工作后又因为集邮不方便,就每年买年册,现在想来,是我圆梦当年无法实现的愿望呢,这钱花的,神不知鬼不觉。

    原来,人的念旧心理也能推动消费。别看旧书店生意貌似惨淡,可是人家一点都不担心,老板抓住了顾客心理,不知不觉就把钱赚了,谁说生意难做?南北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只是这老板精力还不够,否则那些年的老物件挖掘起来,还不是无穷无尽?一不小心,再成了非遗传承人也未可知。这样想来,这盘棋是很大的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书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js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