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国企的领导聊天,谈了很多关于敏捷的看法。
虽然是一位国企的领导,却并没有感受到特别的压力,而且,两个人的对话也是在一种非常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那位领导令我惊讶的是,竟然非常认真滴做了几大张纸的记录,在上面把和敏捷相关的各种思想和模型画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图。我不停的输出,也得到了很多反馈,她也不断地说基于经验自己对各种想法的理解。
在聊天的过程中,提到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模型,正是这些模型,让我们彼此之间能够有共同的认识。
最重要的有三个,分别是:道法术器势,BART,GROW。
三个模型来源于三个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偷”来的。
道法术器势,来自于编导演训练营的Justin老师,本来是用来设计课程的模型,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我用在各种场合,可以非常好地对一个事物进行分类和评级,哈哈哈。当然,从Justin老师那里还学到非常重要的东西叫做心脑手,也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模型。
BART来自于团体动力的课程上,本来是一门心理学的课程,现在越来越多的被我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团体的各种情况,包括培训的场合,做敏捷教练的场合,带游戏的场合等等,能够看出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GROW模型来自于《潜力量》这本书,是教练的一个重要模型,现在很多时候做事的时候,都会从这四个角度进行,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模型可能在有些时候也叫做套路,是一个人做事的过程和方法,而其中本身也会有很多的道理在,有了这些模型,我们在做事儿的时候,就能够有章可循,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乱成一团。
而且,对于理科生来说,用模型来说事儿,还是非常有效的,抽象出来的东西,本身具有比较大的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其他人所接受。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老外写的书里面,会根据一个模型来构建一本书的内容,其实翻来覆去,说的就是一个事儿,加上了很多的血肉之后,就成了相对丰满的一本书,那些血肉就是各种各样的实际案例,或者是故事,让这个模型会更有说服力。
Agilean的老哥最近几年也一直在构建各种各样的模型,通过模型来传播他的理念,只是这个模型变化有点儿快,现在已经迭代出好几个版本了,重要的是,不光是内容在变,连模型的名字也在不停的变,让我有些跟不上,哈哈哈。
我自己也在构建模型,前年年底就提出来的4M模型,现在越来越成为自己写故事的基础框架,也期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填充进去,这样也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影响更多的人,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之,模型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习惯于逻辑思考的人来说,可以找到抓手来做事儿,所以我们手里有多一些模型,也可以让我们在做事儿的时候,事半而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