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很巧,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高三,当时看不懂,但觉得这篇文章很强,心向往之,奈何自己文字功底有限,对这篇文章只能投以羡慕的目光,模仿不来。
今天再次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再读一下,不仅仅是当作高考作文读了,当作一种学习资料去读一读,看看这篇文章到底强在哪里。
网上对于这篇文章的褒贬不一,对此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从哲学角度深度分析用典是否恰当的,有从语言角度认为用词是否深刻精准的,还有从高考生的角度,对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分析的。
在我看来,以我的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不足以支撑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任何评价。我也不想为这篇文章定性好或不好。仅仅是作为学习资料,去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所用的词汇,帮助大家去读懂这篇文章到底再说什么,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笔者自己,请大家批判看待。
首先先放当年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2020年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这个题目并不简单,给出了非常宏大的角度“个人,家庭,社会”,大家可以停下来想想这篇文章怎么立意
现在让我写的话可能立意就立在“落差难免会出现,但是要努力去成为家庭与社会希望的样子”,标准三段式议论文:
社会的期望与落差 -> 家庭的期望与落差 -> 落差真实存在,正视落差,完善自己 (应该还算切题)
下面我们来逐段分析一下这篇作文,并用我的话去翻译一下:
第一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词汇解析:
“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 : 这句话并非全部引用自海德格尔,而是引自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原文如下“海德格尔爱说重话,在他看来,所有传统实践‘都已经瓦解完了’ ,...”
嚆矢(hāo shǐ) : 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 文章取“开端”意
滥觞(làn shāng) : “滥”是流水漫溢的意思,这里作漂浮讲;“觞”是古代的酒杯。“滥觞”一词出于《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是说长江发源于岷山,源头的水小得只能浮起酒杯。后用“滥觞”来喻事情的开始或事物的发端。 —— 文章取“起源”意
“树上的男爵” : 《树上的男爵》是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十几世纪的贵族少年柯希莫,与父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从而爬上了树开始了远离地面的生活,一待就是50年的故事。柯希莫统治了树上王国,在树上读书、写作、狩猎、恋爱、与海盗作战。他的墓志铭上刻着:“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振翮(zhèn hé):拍打着翅膀 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等
翻译:
现代社会的基石传统实践早已土崩瓦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也随之黯淡,慢慢褪去其借鉴意义。我们的未来未被涉足,看起来一尘不染,具有无限可能。但我并不想过早地被各种事物所约束,而想逃离这一切,过上像“树上的男爵”那样属于自己的生活。
[表明自己不想被家庭,社会的期望所约束,应该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第二段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词汇解析:
虚无主义: 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达达主义: 用虚无主义的态度表达对荒谬的感受。
张本: 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
翻译: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热衷于追求超越,向往“诗与远方”。但我们应当警惕,倘若这种向往仅仅为了报复过去的观念,就可能会落入虚无主义,而这也并不是我们做出一些过激举动的理由。也许我们已经有了对未来的规划,但也不能妄自尊大,固执己见。
[过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对家庭社会期望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着要固执己见]
第三段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词汇解析:
切中肯綮(qiè zhòng kěn qìng):分析问题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阐述到点子上
祓除(fú chú): 除灾去邪之祭,或者清除;消除
薄脊:通薄瘠,指土地贫瘠,缺少养分,也可用来形容事物很弱小。
翻译:
正如麦金太尔所说,人的社会性是不可去除的,我们身在社会之中,无时无刻不依赖于社会。就好像直上云霄必须凭依风力一样,我们无法与社会性决裂,我们对社会与家庭的轻视,一定程度上出于知性的傲慢,更是出于我们对体验和阅历缺乏的偏见
[我们与社会、家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错误观点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我们阅历的缺乏]
第四段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词汇解析:
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 : 勤勉不懈的样子
祓魅(fú mèi): 同 “祛魅(qū mèi)” 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翻译:
我们对自身的期望在与家庭和社会的磨合中逐步形成,也逐步加深了我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都是独特的,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知是基于我们对不同生活方式和角色的直观感受和深刻体验。正如《生活在树上》的主人公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维系爱情,通过这些行动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借韦伯之言,我们如果在对传统观念祛魅的同时又对自我赋魅,那最终只能是既丢失了外界,又迷失了自我。
[自我的期望伴随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第五段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词汇解析:
觇(chān): 暗中察看
偏狭 : 偏执狭隘
洵(xún):诚实、实在
翻译:
诚然,以家庭和社会的角度看待自我未免有失偏颇,但我们不应该就此否定这种看法,我们要否定的,应该是那些毫无营养的反智言论。尼采曾说过,我们永远不可能跳过骆驼一样的积累阶段,直接成长为“狮子”“孩子”。矿工诗人陈年喜将自己的十六年地底生涯化作了文章桥段,主动迎合了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道还要去批判他的作品曲意逢迎吗?
[家庭和社会的看法并非需要全盘否定,需要辩证的看待]
第六段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词汇解析:
分野:喻指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分歧
玉墀(yù chí): 宫殿前的石阶
“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 : “直起腰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出自米沃什《礼物》 他的诗中包含了对人性、历史和真理深刻的思考和认知
“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中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翻译:
归根结底,我们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落差的形成,究其原因是理念上有所不同,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不甚明晰了。打个比方,我们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获得了名利,就代表着我们抛弃了“诗与远方”吗?我们在时时刻刻创造着自己的生活,生活也在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我并不否认家庭和社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同时也承认我们的期望有些理想化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先放下争执,不再争论那些我们未知全貌的事物,让我们的思维挣脱枷锁,去切身体味米沃什所言及的大海与风帆,去感受我们未曾感受过的事物,增长我们的阅历。
[正视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这份落差并不能阻挡我们的脚步]
第七段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词汇解析:
婞直(xìng zhí) : 倔强;刚直
翻译:
保持个体超越性的同时,又不以清高自居,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总结全文,提出方法]
这篇文章中用到了很多不常用的词汇,并且使用了一些不同于正常的语序,让这篇文章看上去较为晦涩,高级
这种做法其实我们也经常用,比如英语作文,不是也经常会背一些高级表达,各种句式去替换一般的词汇吗?这种“词汇陌生化”还是很有学习价值的,以及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各位哲人的观点,虽然我并不知道正确与否,但是用来扩充知识也不错~
网友评论